影响深远(1)
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从内容到体例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地方志中的杰出之作。《华阳国志》问世之后,历代文人学者都极为重视,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以及地方志编纂体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常璩的厚积薄发,在撰述方面有很多创新。
任乃强先生对《华阳国志》做过精深的研究,认为《华阳国志》这部著述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华阳国志》将地理、历史、风俗、古迹、人文、经济、科技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一书而兼备各类,上下古今,纵横边腹,综名物,揆道度,存治要,彰法戒,极人事之变化,穷天地之所有,汇为一帙,使人览而知其方隅之全貌者,实自常璩此书创始。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者”。
二是常璩对蜀中先贤们的著述做过认真的搜集,引用了很多珍贵的记载,使有些散佚的资料得以保存在了《华阳国志》之中,集诸家之长,常璩“乃独拥一方之盛,博取约用,精练再三,故能一度书成,辄被传钞,流行南北”。
三是常璩的著述比较公正客观,“其所崇奖,又全属清高洁白、孝义节烈……故其在封建史籍中,从来无人加以訾议”。因其代表性强,足以和正史互补,迄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
四是中国西南地区(巴、蜀、南中等)与北方中原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自古以来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各有特点,常璩非常重视巴蜀历史与中原历史的相互联系,“使中土不复以蜀士见轻,而蜀人亦不复以中土为远”,在著述中注重将地方特殊性与全国一致性相结合,也是“开其先河者”。
五是常璩在著述中重视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推崇勤劳与信义;对古代史料并不盲从滥用,而是尽可能批判吸收,这些都显示了常璩的史德与见识。
《华阳国志》的传播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此书却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欢迎和青睐,就充分说明了此书的重要价值和影响。查阅东晋以来文人学者们的著作,引用《华阳国志》中的记载的可谓屡见不鲜。譬如东晋徐广撰写《晋纪》,就采用了《华阳国志》中的相关史料。又譬如南朝范晔撰写《后汉书》,采用《华阳国志》中的相关史料就更多了。裴松之注《三国志》,刘昭注《后汉书》,也都引用了《华阳国志》中的相关史料。这是当时南朝学者引用《华阳国志》的一些情形,当时的北朝学者,譬如郦道元撰《水经注》时采用了蜀中很多旧书中的史料,其中也引用了《华阳国志》中的相关记载。之后,文人学者们引用《华阳国志》中的史料就更加普遍了。隋唐时期,虞世南等人撰《北堂书钞》,就屡屡引用。这个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学者撰写的著述与编撰的类书比较多,对《华阳国志》都倍加青睐。唐朝贞观年间,房玄龄等撰《晋书》,也采用了《华阳国志》中的很多史料。此外,唐朝一些很有名气的文人,如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徐坚等撰《初学记》、李泰等撰《括地志》、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也都有采用。
唐代刘知几撰写的评论史书与作者的《史通》,是很有影响的著述,对常璩的《华阳国志》给予了好评。《史通·杂述》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此之谓地理书者也。”又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华阳国志》曾被视为地理书与郡书,刘知几称赞其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能够流传不朽,在古代众多著述中确实是比较少见的,堪称是地方志中的杰作。
到了宋代,李昉等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欧阳忞撰《舆地广记》,也都采用了《华阳国志》中的相关记载。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是收录了《华阳国志》全文。隋朝以来的历代书目中,也都收录了《华阳国志》,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玉海》《说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有对《华阳国志》的介绍。这些都说明《华阳国志》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历史、地理著作。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将《华阳国志》归入史部载记类,近现代学者通常将其划入地方志,称誉《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认为:“晋常璩《华阳国志》,为方志之祖。”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晋常璩《华阳国志》为方志之祖,其书有义法,有条贯,卓然著作之林。”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在《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认为《华阳国志》“很显明的以风土人物为主,虽十之七八,叙述政治沿革,但也注意到了交通险塞、物产土俗、大姓豪族,以及先贤士女各方面,无疑是今日方志的初祖”。有的学者认为,《华阳国志》“好像是地方志,其实是一部地方性的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