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互相伤害

书名:走出原生家庭本章字数:2800

从心理动力学来讲,人人都有攻击性。攻击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内驱力,但人们的攻击性往往会释放在家人身上,因为攻击家人是相对安全的。

所谓客体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安全的时候,人才有安全感。对婴儿来说,只要是满足他需求的人或其他一切事物,都可以叫作客体;对儿童或成人来说,自己以外的人,都可以叫作客体。你和原始客体—主要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就会成为你现实中的关系模式。简单用一句话描述:你被对待的方式,会成为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人从一出生就有攻击性,因为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这种攻击性没有被父母接纳,就会给这个人造成很多问题—要么会压抑需求,内化为对自己的攻击,要么就会把攻击性慢慢变成一种补偿性的对外攻击。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好人。当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时,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缺少激情。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活力被父母的攻击性压抑了。这样的人生命力可能不会太强。很多时候,攻击性是生命力的象征。

留意一下你的亲密关系,你们是“打是亲,骂是爱”,是经常吵吵闹闹的,还是两个人感觉很压抑,如同一潭死水?如果是前一种关系,其实是不错的,因为认同“打是亲,骂是爱”更多地证明了自己是安全的,或者是被爱的。彼此之间吵吵闹闹,反而能给你们带来激情;而后一种,两个人之间死气沉沉没有交流,那是让人很难受的,你们有可能离离婚也不远了,因为吵架也是在释放攻击性。释放出来了,就不会在内心攻击自己了。

很多熊孩子和打架斗殴的叛逆少年之所以具有攻击性,恰恰是因为小时候被压抑情绪了。有很多成年人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其实也与内在的攻击性有关。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过关斩将打怪物,充分释放他们的攻击性。

心理学家武志红和我的一次对话很有意思。他说自己大学二年级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我则表示对游戏不感兴趣。当时武志红开玩笑说:“老胡,你的游戏在人间。”这虽是玩笑话,却折射出游戏对我们的重要性。打游戏是一种释放攻击性的方式。

很多人感叹独生子女很难养,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比多子女家庭更高。原因就在于在城市生活中,被分隔在一个个格子间的孩子们,缺少足够的释放攻击性的团体性游戏活动。

在这里我想提醒年轻的父母,在孩子5岁以前,你们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容器,接受孩子的攻击性。不要因为孩子偶尔发脾气、摔东西或者冲你喊叫,就认为孩子大逆不道了。其实,5岁以前的孩子只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存在感。5岁以后他们慢慢开始社会化了,能在学习、游戏中升华这种攻击性了,对父母的攻击性就会减少。

还有一些时候,人们释放攻击性,是为了与人建立起联结。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有施虐的倾向。在访谈中,她告诉我,妈妈在她小时候对待她的方式比较糟糕。她的妈妈太忙了,家里又有弟弟妹妹,所以大部分时间,妈妈会把她放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然后就去忙别的事情了。

一般情况下,她半天都不敢离开那个地方。她说,她到现在还经常回想起一个画面:三四岁的自己一个人坐着,看着一样东西发好久呆,一坐就是半天,要么就自己和自己说话。好不容易等到妈妈回来,她还是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妈妈不停地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时间理她。有时候,她有什么需要了,可能喊了好几声,妈妈都没能及时回应。所以,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不被妈妈重视。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她的妈妈一定会理她—在她犯错的时候,妈妈会走过来打她。那时候她有一种感觉,自己犯了错,妈妈打骂她是应该的,所以她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去犯错,犯错让她兴奋,因为至少犯错的时候,她就不再是隐形人了。

她讲述的时候比较平静,可是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痛苦。

我想说明的是:经常忽略孩子的父母,跟孩子建立联结的方式有可能是在施虐,不是在表达爱。因为,只有在被打骂的时候,孩子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跟父母之间是有联结的。当父母没有理睬他,当他的言行对父母没有任何影响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特别虚空的感觉。

是不是有些时候你也会有这种感觉:当怎么做都不能让对方重视你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绝望?其实,你已经遭到了冷暴力,他们就是无视你,不做回应。

所以,我的这个来访者慢慢就觉得,自己和别人建立联结的方法就是对对方施虐。

施虐的过程也是试探的过程,试探这个人会不会被自己虐走。这个来访者认为,如果自己对这个人不好,对他施虐他都能承受,那么他就是一个稳定的、不会离开自己的人。

因此,她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把男朋友乱打一气。看到对方生气,她就会打得更凶。如果男朋友喊疼,她也会觉得愧疚,可是愧疚的感觉太糟糕了,糟糕到让她想做出一些补偿,而她又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补偿,于是会变本加厉施虐。这是一种对自己恼羞成怒的感觉。

非常有趣的是,当对方没有任何反应时,她也会很愤怒。她说:“我弄不清楚为什么对方一点感觉都没有,连打他都没有任何反应。”

我让她回想一下:“当对方不喊疼,表情很冷淡,也不做任何回应时,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她说,是恐慌,因为感觉自己似乎对对方没有任何影响。

这种没有任何影响的感觉,就是没有和对方建立联结。只有当我们能影响对方时,才能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不能影响对方,我们就会特别恐慌。

那么,婚姻中的攻击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婚姻中的攻击性,往往与性满足感有关。对婚姻中的男女来说,如果性得到满足,攻击性就会弱很多。所以,一个男人或女人暴脾气的背后,往往是性没有得到满足。爱和恨是一体的。得到的爱多了,恨就少了。性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攻击性就会少很多。

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说法太偏颇,或者太简单了。

的确,婚姻中追求的满足感有很多种:包容、尊重、自由、爱,等等。不过我想要说的是,不要忘了,性得到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性也是一种和他人产生联结的方式,没有这方面的联结也是一种虚空。我知道,即便到了今天,很多朋友仍然羞于谈性,认为性是一件羞耻的事,没有意识到性可以让人产生满足感,也是跟对方产生联结的重要方式。

我们还应该明白一点,性首先是满足自己的,而不是满足对方的。

在很多家庭里,人们以为性生活是满足对方的。尤其是很多女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觉得性生活是自己对丈夫付出,甚至觉得自己是在伺候丈夫,很难从中找到满足的感觉。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和有些男人对待性和女人的态度有关。他们甚至有可能会将女人物化,这会带给女人很不好的感觉。

总之,人有攻击性,也在追求满足感。这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很强大的驱动力。很多时候,攻击性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空间和边界,维护我们的尊严。同时,攻击性是可以转化的,比如挥汗如雨地运动,努力读书当学霸,工作中要做业绩最好或者最成功的那一个,这都是攻击性的一种转化方式。

而人获得的满足感越多,攻击性就越弱。当我们了解了家庭中发生的各种攻击性事件都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联结导致的,那么,我们就懂得如何更加关注家人,尊重他们,觉察他们的感受,并创造更多与对方的联结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