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形成低价值感

书名:走出原生家庭本章字数:2770

在我国,“乖巧听话”常常是对一个好孩子的定义。小时候,我们在父母面前可能特别乖巧听话,等做了父母,我们又总是希望孩子是乖巧听话的。

其实,乖巧听话的背后是孩子在喂养自己父母的情绪。孩子过于乖巧听话反映出亲子关系很有可能是不够健康的。

我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夫妻吵架之后,各自在房间里闷闷不乐。小男孩看到妈妈不开心,就跑到自己房间拿出小丑面具来逗妈妈。可是,这次妈妈没有像以前那样露出笑容,只是静静看着前面发呆。于是,小男孩来来回回换了好多次面具,拼命在妈妈面前扮鬼脸。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终于笑了,小男孩已经累得满头大汗。

不知道你看到这个场景的感觉怎么样,是羡慕这位妈妈有个懂事的孩子,还是同情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去哄父母?也有可能,你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经常因为要去照顾父母的情绪而心力交瘁。

父母情绪不稳定,常常眉头紧锁或发脾气、哭喊等,会给孩子带来非常焦虑的感觉。过去,我们常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非常焦虑的。因为他们不仅要干各种原本不应该由他们去干的活儿,还要面对终日劳苦忧愁的父母。他们被逼着变成“小大人”,表面上特别懂事、独立,心里却经常感到悲伤,甚至已经有了创伤。他们一方面感觉到愧疚,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父母,或是给父母带来了负担;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自怜。

这些“小大人”内心也向往做无忧无虑的任性的孩子,当他们长大了,其中一些人可能会变成“大小人”,反过来需要被人照顾,这就是一种补偿心理。

即便最后没有变成“大小人”,他们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也会纠缠不清,双方都没有办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当他们成年后要发展自己、做事情或者定目标时,会不由自主地看父母的脸色。他们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在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妈妈每天为了生计忙碌担忧。学校要开运动会,我必须要有一双白球鞋才能参加。我为这个事情焦虑不安了很多天,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向妈妈开口,说要买一双白球鞋。这时妈妈忽然就哭了,责怪学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看到了妈妈的脆弱,觉得自己特别不懂事,于是就安慰妈妈说没关系,我不去参加运动会了。当时我表现得特别乖巧懂事,但是现在的我总是会心疼当时的自己。后来,妈妈还是借了钱给我买了白球鞋,但是每次我穿上那双鞋都会觉得很内疚,觉得给父母带来麻烦了。

其实,像这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会很大,毕竟这同时也会激发孩子自立和奋斗的意识。对孩子负面影响更大的是与经济条件无关的那种不得不去“哄父母”的行为。

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是让孩子来迁就和适应自己。这种反过来需要孩子照顾自己感受的父母,本质上是在用愧疚感来控制孩子,会给孩子的自我价值带来破坏。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孩子总是乖巧、听话、懂事,哄父母开心,这里面既有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有害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心疼的生存策略。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不开心,情绪不稳定,每次都要孩子妥协、改变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并不是很爱自己,只有迎合父母、哄父母高兴了,才可以得到父母的爱。这是很可悲的。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没办法让父母开心,他就没办法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有一个关于成年人的个案。他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每次进咨询室时都会先盯着我看,说要看看我到底喜不喜欢他,或者会不会很讨厌他。后来他告诉我,很小的时候,他每次回家前都要调整一下情绪。因为他的妈妈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忙碌地操持家务。他从来没见过妈妈很开心的样子,哪怕是吃饭的时候,妈妈都是吃完就默默转身一个人去厨房了。所以,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

他记得有一次,他得了一朵小红花,开心地回到家,可是叫了妈妈几次,妈妈都没听到,她好像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说那一刻他觉得好绝望,甚至很担心妈妈会死掉。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去替妈妈做很多事情,但是因为妈妈特别挑剔,觉得他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他总是能看到妈妈嫌弃的表情。这让他觉得来到这个世界很没有意思。在这个家庭里面,妈妈似乎不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一个黑洞。无论他在外面多么兴高采烈,只要一回家走到妈妈身边,他就感觉身上的能量全被吸光了。

其实,孩子成为父母情绪上的照顾者,是中国文化里面常有的现象。在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戏彩娱亲》讲的是一个70岁的老头还在通过扮小孩来逗父母开心,当他摔了一跤很疼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还躺在地上故意学小孩子哭。这个老头儿是很孝敬父母的,可是我从中多少看到了一些心酸。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怎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变成一个不得不喂养父母情绪的人呢?我建议你可以尝试这么做。

首先,觉察一下自己脸上的表情,去照一照镜子,看看里面的你是什么样的。很多妈妈跟我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愿意跟自己交流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但是她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是不是眉头紧锁、愁眉苦脸、充满怨恨?当孩子看到妈妈脸上的表情是这样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又会是什么样的?谁会愿意去面对一个黑洞?那一刻他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照顾妈妈,于是就把自己藏起来了。

其次,你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要分清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自己管理,不能让别人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要分清你是在做事情还是在发泄情绪。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在做事情,但其实只是在发泄情绪,比如生气的时候洗碗,把碗弄得乒乒乓乓响,甚至还给摔了。你想借此让他人更多地关注你,可是你忘了,你的这些负能量会传递给你的家人,让他们很不好受。他们没有义务来喂养你的情绪。

我们不妨找一个能够储存自己情绪的容器。这个容器可能是音乐,可能是绘画,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安静的容器里,你可以慢慢地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它,然后再去改善它。

最后,你需要与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边界。有个广告,画面中一个孩子端着一盆水给自己妈妈洗脚。虽然孩子的脸上是开心的,但如果我是那位妈妈,我会告诉孩子:“孩子你这样做妈妈很开心,但是妈妈可以自己完成这些事情,你只要完成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就像我见过的一对夫妇,很多人都夸他们的孩子很棒,很孝顺,是父母的骄傲。可是那对夫妇很淡定地说,其实他们自己也活得挺好,孩子只需要成为自己就可以了。所以,父母更应该是孩子背后的支持者,而不是情感的索取者。

总之,当你能及时意识到自己脸上的表情让人不好受,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应该和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边界以后,你跟家人之间的状态就会自然很多,家人也会愿意跟你沟通。而且孩子也不用再照顾父母,并且还有可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处理个人情绪的能力。这样一来一回,积极的互动就产生了。

如果你是从小到大都不得不去“哄父母”的人,该怎样做呢?同样的道理,你需要意识到你不需要为父母的情绪过度负责,照顾好他们的同时,也需要跟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