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为什么你总是想攻击他人

书名:重建亲密关系本章字数:1597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杠精,指的是很喜欢跟别人抬杠的人。抬杠这种行为隐藏着一种竞争性,相当于在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抬杠是一种竞争、攻击的行为,杠精具有竞争性、攻击性的自我。这种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形成源于他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惩罚。

在我小时候,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格,我一旦做错事,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包括责骂或拿走我心爱的东西等。这种惩罚性的措施在我身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使我形成一种“错了就一定会遭受惩罚”的思维模式。每当我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内心的“父母”就会教导我用攻击性的方式去惩罚别人。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跟同学去一个体育场,在那附近有很多喜欢欺负弱小的小混混。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用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们,比如跟他们打架、对骂,似乎这样能让他们很受挫。

攻击别人,常常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见诸行动,通俗地理解就是先下手为强。这就像我年轻时会出去找小混混的麻烦一样,我会找那种眼神中充满攻击性,会瞪人的小混混。因为,当我感受到别人的眼神攻击时,我内心一直被压制的攻击性就会被激发。为了保护自己,我就会选择先下手攻击别人。

在亲密关系中,为了比较谁贡献得最多,谁最有用,谁对谁更好,我们有时候也用这种攻击方式来对待对方,谁都不想成为输家。并且,我们都想要绝对的公平。

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通常内心住着一个惩罚性的他人。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通常对自己很不满意,并且会把别人看成惩罚性的人。因为他早期受到了攻击性的惩罚,所以当他把对方解读为一个要攻击他的人时,他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先去攻击别人。

此外,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很容易把身边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竞争对象,感觉每个人都有可能惩罚自己。

我的一位二十来岁的来访者,在他小时候,每当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时,他父母都会对他说:“你要和对方比赛。”这让他觉得对方跟自己是竞争关系,不是朋友关系。长大后,他不敢与别人建立关系,因为一旦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那种竞争的感觉就会出现。所以他总觉得很孤单。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对待父母。父母的惩罚让他们感觉到了被攻击,他们自然而然把父母当成坏人去对待。

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具有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该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需要重新去看待别人。我们要提醒自己,别人不是来跟我们竞争的,而是来帮助我们的。如果你把身边所有的人都视为竞争者,你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善意,而且你会缺乏身边人的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对婆媳每天都会重复做同样的事:婆婆洗完衣服或扫过地,媳妇都会再去做一次。我问那个媳妇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觉得婆婆不如她弄得干净。表面上看,这个媳妇只是想要更干净,其实她有一种把婆婆视为竞争对手的心理,想要证明自己是更棒的。当我提醒她,婆婆只是想帮她减轻负担,她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察。

第二,当我们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时,“惩罚性的他人”就会消失。我们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被允许的,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人会惩罚我们,我们只需要接受这个结果就好了。只有我们肯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这种“惩罚性的他人”才会消失不见,我们才会不再去责怪自己。

第三,扮演一个惩罚性的他人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有一对夫妻经常争吵。我仔细观察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现一个问题:妻子很喜欢用指责或反问的语气跟丈夫对话。比如,丈夫下班回家,问妻子做好饭没。妻子会说:“谁像你啊,早就做好了。你以为你老婆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啊。”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很容易激发矛盾,而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第四,如果你是父母,要想避免成为惩罚性的父母,你就要减少对孩子的惩罚,即便要惩罚,也要建立有规则的惩罚:不要用侮辱性或攻击性的惩罚方式,而要选用冷处理,或暂停孩子喜欢的事情等方式。惩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孩子或者泄愤,而在于告诉孩子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