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情绪的相互影响与共情

书名:重建亲密关系本章字数:2219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虽然这只是一句俗语,但在有些人身上应验了。在日常生活中,受道德规范与社会规则的约束,人们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但在困境面前,最真实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几年前,我老家无锡附近地震了,一位朋友的房子受到了影响。没想到这次小小的地震成为他们夫妻关系恶化的转折点。在地震来临时,我朋友独自跑了,没有带上妻子和孩子。震动过后,他问妻子:“你有没有事?”那一刻,他妻子哭了,哭得很绝望。她指责我朋友说:“你怎么可以抛下我跟孩子就跑了?我知道你害怕,但是在家里,你就是我们的顶梁柱,是我跟孩子的依靠,你不能抛下我们自己逃跑。”我朋友辩解说,这只是自己的本能反应,不是故意抛弃他们。无论我朋友怎么解释,他妻子始终认为,他没有顾及妻子与孩子的生死。这件事就像一根刺扎在了他妻子的心里。

两年后,他们离婚了。我朋友问我,为什么他妻子不能体谅一下他。我跟他说:“是你没有站在妻子的立场上思考。”从他们平时的相处中可以看出,我朋友只是在做一个自以为很好的丈夫。比如,妻子做了一天家务很累,想休息一下再做饭, 这位朋友会说:“平时上班赚钱已经够累了,回来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妻子听后很委屈,觉得丈夫不体谅自己。类似的事情很多。他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对方的不容易,他没有共情能力。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无法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波动,这会给对方带来伤害,特别是当对方是他最亲近的人时。

共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一个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我来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我弟弟生了一场大病,他的脑部出现了异常,需要做手术。我弟弟从小身体就不太好,经常去医院,他很害怕生病。当他知道要做手术时,他害怕到整夜失眠。

那些天,父亲天天去重症监护室陪着我弟弟。照顾病人是件很辛苦的事,特别是我父亲年龄比较大,更加吃力。我劝他:“你别去了,太辛苦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去。他说:“我看着你弟弟长大,知道他是个很胆小的人。现在他遇到这么大一件事,肯定很害怕,我一定要去陪着他,给他点儿支持。”

在弟弟住进重症监护室的第二天,我再次去医院探望他,看到我父亲握着弟弟的手,两个人都睡着了。我一直没觉得我的父亲是个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他平时很少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在那一刻,我感触挺深。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对抗病魔,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结。这就是家人间的一种强烈的共情体验。

我母亲也是个比较胆小的人,很容易焦虑。我们一直没有把弟弟住院做手术的事告诉她,担心她会因过度担心弟弟的病情而崩溃,更担心她这样的情绪会影响我弟弟,使我弟弟更害怕。两个人的情绪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会加剧恐惧的程度。

我们可以看到,共情需要精神上的联结,不是所有的“感同身受”都是共情。如果我们过度陷入对方的情绪中,只会适得其反。

很多母亲出于对孩子的爱,过度陷入自己的情绪中,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共情,更多的只是一种情绪的蔓延。这就像我弟弟无法承载母亲过多的担忧,他的身体不会因为母亲的担心而康复一样。

很多时候,面对一些自己无法承受的情绪时,我们渴望身边最亲近的人能替自己分担一下,哪怕对方没有承担能力。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期待,因为情绪是自己的,别人没有义务替我们分担。

既然我们知道情绪会相互影响,而且共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和自己的或他人的情绪相处,而不是陷入某种情绪中,看不见别人?

首先,我们要注意边界问题。在很多家庭中,边界问题经常被忽视,父母总觉得孩子属于自己,孩子不能设立边界,不能有自己的空间。这就形成一种糨糊逻辑: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彼此没有边界。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情绪更容易蔓延。

可能有人经常在家里听到类似这样的话:“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样。”“你应该这样做,我们才能更好。”我们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

其次,我们不要把自己或对方看成一台机器。我们不要以为有些情绪、有些事按一下按钮就不存在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但这种愿望是不会实现的。更糟糕的是,有时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愿望落空,就会成为一个控制型的人,把对方看作一台可以用按钮操控的机器,尝试用我们的情绪控制对方的情绪,强制对方跟着我们的节奏走。

此外,我们还需要厘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许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自己很讨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长大后却成为他们的翻版。我们以为的不认同,其实往往就是一种认同。我们要明白,父母情绪的不稳定是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承担父母的情绪,也不需要对此做出任何评价。

如果家庭中的某一人是权威中心,所有家庭成员就会倾向于他。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因为我们渴望成为那个中心,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自己转。因此,当我们陷入某种情绪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下的这种情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还是我此刻真实的感受?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共情能力。有些人为了否认这个事实,会不停地说:“我已经很顾及你的感受了,你还想怎么样?”他们这样说看似表明自己是个有共情能力的人,但在关系中,这更像威胁或者侵入。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而不是去否认,甚至掩饰。

面对家人,我们可能会把他们当作满足我们诉求的工具,没有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我们更像个陷入情绪中不能自拔的小孩。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阻断不良情绪的蔓延,是我们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