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可怕的汉军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1705

历史往往会被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所改变。

马和马镫曾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如今借助马镫,一个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民族,竟然打败了一个生活在马上的游牧部落,将强悍的匈奴从黄河之南,一口气驱赶到千里之外的漠北,“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虽然游牧民族习惯于迁移,但面对汉军骑兵的长途奔袭,匈奴仍然处处被动。匈奴牧民不仅只有马,还有大批的牛和羊。特别是牛的移动性差,且路途上需消耗大量的水,因此说,迁移牛群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此外,虽然匈奴人的物品不多,但仍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帐篷,要搬运这些物品必须依赖大车,用马和牛来驮运根本不行。无论马车还是牛车,在长途逃亡时都很糟糕,即使路途平坦,车子不出故障,速度也极其迟缓。

汉军每次出塞远征匈奴,都选择在青黄不接的春季。匈奴人的牲畜经过一冬后,都羸弱不堪,怀孕的母畜也行动不便。

汉军的战马因为有长途补给,能够千里奔袭,只要情报准确,匈奴人拖家带口,几乎无处可逃。既然匈奴人是全民皆兵,汉军也对他们不分军民,一旦发现就烧杀抢掠。从攻击匈奴军队到攻击其部落,这是一场典型的无限战争。

以前经常是匈奴骑兵侵入中原劫掠,如今轮到匈奴人频频领教被中原骑兵劫掠的滋味了。如元朔五年春,汉军进袭匈奴,匈奴右贤王负责抵挡卫青所率之汉军主力;此役中,卫青的汉军掳获匈奴部众15000人,以及“畜数百万”。

如果站在游牧者的立场来看,匈奴人在两汉时期的遭遇也极其悲惨。但从中原主流历史的角度来说,对匈奴的战争堪称大汉王朝的奠基礼。马和马镫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也将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扩散到北亚和中亚。

霍去病的两次征伐与匈奴浑邪王的投降,使中国势力首次进入河西走廊。匈奴人失去了这块水草丰美、冬温夏凉、适宜畜牧的土地,留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之哀歌。

由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构成“河西四郡”,是连接汉朝与西方世界的地理走廊。接下来,帝国版图甚至扩张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从而开辟了中国连接西方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

汉朝对河西通道的控制,也隔绝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这两大游牧区的联合,使中原农耕文化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被边缘化的匈奴“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从此以后,这个强大的主流民族被称为“汉族”。

汉军对匈奴的战争,基本是以匈奴模式进行的,即大力发展骑兵,采用匈奴人擅长的长途奔袭、快速机动、声东击西、突然袭击、包围追击等战术,当然也保留了汉人擅长的弩兵和冲击战术。

但总体来说,汉军作为进攻一方,劳师远征,深入草原荒漠,比匈奴的作战成本要高得多,而且每次出征,都要征发超出对手数倍的优势兵力。用晁错的话说,“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在最后一次反击匈奴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兵出代郡,长途奔袭两千多里,大破左贤王军,“封狼居胥而还”,斩俘70443人。这场胜利最重要的是后勤保障。

汉军骑兵长途奔袭和迂回行动的背后,有数十万步兵在后方负责保护辎重,跟进和掩护骑兵。

骑兵能够像舰载机一样自由出击,离不开身后坚实可靠的“航空母舰”,这就是步兵大本营的作用。一旦离开这种支持,孤军深入的汉军就像一滴水掉进沙漠,极易全军覆没。李陵就因为后继无援,弹尽粮绝而降。

古代兵家说,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无论古今,战场成本都是极其高昂的。也就是说,汉朝是用大量资源消耗,来对付匈奴灵活机动的战略。

纵观历史,秦朝和明朝就是因为资源崩溃而覆灭。对汉武帝来说,几十年的战争,国力也是到了最后的极限。

汉匈战争最后变成漫长的消耗战,对战争双方都造成极大的损失。这无疑是一场双重的民族悲剧。

战争不仅会导致大量士兵死亡,也同样会让战马喋血沙场。“马革裹尸”既豪迈,也悲哀。在最后的漠北决战中汉军虽然获胜,但10万出征将士,阵亡者将近一半,而损失的战马更是多达11万匹。

漠北决战后十余年,汉朝再也无力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说起来,汉朝并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了马。对一个编户齐民的帝国来说,总能找到源源不断的士兵参战,但对军马的消耗却无能为力,这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汉武帝对此深感无奈,“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