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冲锋陷阵的年代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2560

在整个中国历史记忆中,汉帝国的崩溃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按照文献记载,三国时期人口一度减少到不足千万。

造成东汉帝国衰亡的外敌并不是匈奴,而是另一个游牧民族——西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羌”字:“西方牧羊人也。”

持续一百多年的“羌乱”,几乎拖垮了东汉王朝。

段颎给皇帝算了下账,“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两次战争,21年时间,花费320多亿,羌乱仍未平息。其中五次出兵,甚至是全军溃灭。

段颎主动请缨,愿“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辆”,用两年时间,再花费54亿,彻底结束战乱。

段颎领命之后,每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进行大小战役180次,斩敌首38600余,缴获牛马牲畜42万多,自身仅损失400多人,消耗军费仅44亿。“羌乱”被彻底平息。

《后汉书·段颎传》记载了一场段颎的战斗经过:

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激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

这段记载明确地显示了汉军制胜的关键战术,是以骑兵“突而击之”。这里的“突”不是突然的意思,而是“突骑”之意;即以骑兵手持长矛,直接高速冲击敌人,这就是可怕的冲击战术。

《后汉书》中说,“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阵”。看来,以“突骑”作为先锋冲击陷阵,从汉初到汉末都十分常见。

求仁得仁,段颎果然靠战争获得了巨大功名,官至太尉。可惜,后来死于宦官之手。宦官害死段颎不算什么,偌大东汉王朝不久也在“十常侍之乱”中走向灭亡。

在接下来的乱世中,匈奴之裔建国前赵、北凉、夏,其支裔羯人建立后赵,移居关中的羌人建后秦,氐人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国。在北边建国最多的是鲜卑:慕容氏建国前燕、后燕、南燕,段氏建辽西,秃发氏建南凉,乞伏氏建西秦。最后统一华北的北魏拓跋氏与北周宇文氏,也都出于鲜卑。

所谓“五胡十六国”,许多都是西北边郡的“五胡”所建。他们刚开始只是汉朝的雇佣兵,随着慢慢渗透汉境,形成军事政治集团,最后联合那些门阀士族,模仿汉朝建立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政权。

……

319年,石勒在襄国自称大单于和赵王,史称后赵。330年,石勒统一华北,登基称帝。石勒不识汉字,对人们称他为胡人很不满,制定禁“胡”令,不得称“胡”,也不得写“胡”,违者问斩。原本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瓜”从此改名为“黄瓜”,虽然它是绿色的。

石勒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最早时仅靠“十八骑”起家。

史料记载,石勒“召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征、刘宝、张噎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又赴之,号为十八骑”。这其实是一支打家劫舍的响马,石勒在南征北战中不断招兵买马,积累战功,后来成为前赵的大司马、大将军,最后干脆取而代之,建立后赵。

在历史上,像“十八骑”这样能将姓名留下来的并不多。一些学者通过考证,发现这些人虽然不乏汉名汉姓,但其实大都是胡人,而且来自不同的民族:支雄、支屈六,出自月支人,当时叫作“支胡”;夔安来自天竺;刘膺、刘征、刘宝、呼延莫,皆是匈奴屠各部人;张噎仆、张越貌似汉人姓名,其实也是胡人,乌桓中张姓甚多,考虑到全名,张噎仆可能是乌桓人,而张越是石勒的姐夫,有可能同样是羯族;桃豹、郭黑略也是羯族人。这十八骑中,可以确定的胡人超过十人。王阳也可能是胡人,虽然王姓在胡人中不多,但乌桓姓王姓张的有的是。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逯明和孔豚,这两人应该是汉人,因为逯姓和孔姓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从未出现。

五胡十六国是一个分裂的时期,而且战争非常密集,典型的军事决定政治。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骑兵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整个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沦为骑马民族的逐鹿之地,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仅仅依靠骑射,游牧民族匈奴面对中原农耕者的步兵时,并没有完全的胜算,比如李陵,就敢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

这种力量对比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剧变,骑射之外出现了冲击战术,这使得骑兵更具有攻击能力。诸葛亮说:“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三国以后,冲击作战逐渐成为骑兵的主要战术,所用武器即马槊。

所谓马槊,也叫马矟,其实就是丈八长矛,换算为现在的长度将近4米。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用的是丈八蛇矛枪,关羽用的是青龙偃月刀,实际上,两人可能都使用马槊。《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吕布用矛刺死了董卓,可见吕布也用矛,而不是什么方天画戟。

在合肥之战中,张辽一人一马一戟,在万马军中差点要了孙权的命,“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

冲击近战本来是为了对付匈奴的骑射战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大量吸取了步兵的战法。步兵缺乏机动性,其优势在于组织严密,依靠严格的纪律和配合,也可以对骑兵造成很大的杀伤力,用弓弩远射,用长矛和刀近战。

让骑兵迎着枪林箭雨冲击成建制的步兵阵地,同样需要严格的纪律和组织,这是松散的游牧民族所不能接受的。

在某种程度上,冲击战术是一种心理较量,步兵面对全副武装高速冲来的马队,与骑兵面对步兵阵地密密麻麻的长矛,有着同样的恐惧,结果是谁先崩溃,谁就输掉了战斗。

当骑兵遇到步兵阵列时,骑兵手持长矛,以最高速度向敌阵发起冲锋,一旦打乱步阵的秩序,造成混乱和崩溃,就取得了成功,这被称为“陷阵”。失去指挥和团队保护的弓弩手和步兵,在骑兵掩杀时基本没有逃生的机会。

当然,这种义无反顾的“冲锋陷阵”需要极大的勇气,即使人和马都装备了铠甲。

对骑兵来说,以很高的速度冲入敌阵之后,即使人和马没有受伤,也会失去速度优势。面对四周都是敌人的危险局面,这时也只能下马作战,这与早期骑兵到达战场后下马成为步兵非常相似。

在战术的运用上,骑兵常常选择轮番进攻,冲锋一次不成功,就退回,组织队伍再冲,直到把步兵方阵冲垮为止。骑兵还可以采用横冲的方法,从侧翼抵抗力比较薄弱的地方寻找突破口。

虽然冲击战术比骑射更容易对骑兵造成伤害,但它对步兵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除非像马其顿方阵那样具有严格团队精神的军队,一般步兵面对骑兵冲击,经常会因为恐惧而逃跑,从而使防线出现缺口,整支军队瞬间就发生崩溃。

当逐步汉化的北方鲜卑民族也学会了冲击战术后,中原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优势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