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以茶易马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1923

虽然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很像“马上皇帝”刘邦,但从很多方面来说,明朝与宋朝具有极其相似的命运。尤其是明后期,来自北方骑马民族的威胁,一直是帝国挥之不去的噩梦。

朱元璋从南方起兵而夺取天下,缺少骑兵简直是先天性的。

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点全国兵马数,计官兵1204923人,马仅45080匹,可见军马的缺乏。

与擅长骑射的蒙古军作战,只能依赖步兵固垒。“与虏战失利,敛兵守塞”,“北平口外马悉数不过二万,若逢十万之骑,虽古名将,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筭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

在实际战争中,步兵的投送能力远远弱于骑兵,明朝不得不收缩防线,陆续放弃了河套和西域等战略要地,“明军自是希出塞矣”。

基于军事压力,明王朝对马是比较重视的,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的马政机构——太仆寺和苑马寺,太仆寺由兵部直辖;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养马:15丁以下养马1匹,16丁以上养马2匹,每2年交1驹,可免交一半粮草。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缩小,尤其是自古以来出良马的地区如西域、东北和塞外,都不属于明朝直接管辖。对此,明朝只能通过开设边疆马市来进行交换。因为少数民族离不开中国南方的茶叶,明朝政府推行的茶马贸易卓有成效。

对于强调华夷之别的中原文明来说,“彼得茶而怀向顺,我得马而壮军威”。一匹好马可换120斤茶叶,普通马换70斤,马驹换50斤。明代通过“茶马法”获得不少良马。洪武二十五年,仅河州一地,所交换的马就有一万多匹。“将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亦有不可胜用者矣”。

茶马互市在唐宋时期就有,尤其是南宋时期的“蜀茶博马”。用南方特有的茶叶从牧区换取军马,可以有效地防止银钱外流,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因此,从宋朝开始,茶叶也跟食盐一样,实行官府垄断经营,称为“榷茶”。明朝也沿袭了这一政策。

永乐以后,除茶马交换外,也用布帛绢等物易马。

明朝缺马,军队以步兵为主,而燕王朱棣却拥有大量骑兵,其中还有不少蒙古骑兵。

正因为有这个优势,朱元璋一死,朱棣就发起靖难之役,以武力推翻了南京的中央朝廷,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改元永乐。

在永乐年间,明代骑兵达到鼎盛。永乐七年,淇国公邱福率10万精骑北征,结果全军覆没,仅用了半年时间,又重新征发了30万骑兵。

中国历史有一个规律,每个王朝初建时励精图治,历经几代之后,便盛极而衰,权力堕落,民间贫困,内忧外患共同爆发;即使偶有中兴者,亦难以挽回一路衰落的颓势。

对明朝来说,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拐点。当时,蒙古也先遣使进贡战马,以少充多,太监王振以其有诈,减其马价,遂激起也先大举入寇。王振怂恿皇帝亲征,结果13万明军被同样数量的瓦剌军在土木堡团团包围,最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

明朝之所以大败,一个基本的原因是,明军5万骑兵被也先设伏围歼,剩下的全部是步兵,而瓦剌都是骑兵。最后,数万明军结营自守,也先集劲骑四面冲击,践踏而入,明兵争相逃跑,行阵随之溃乱。

进入嘉靖之后,明朝吏治更加腐败,马政严重荒废;与此同时,帝国军队在边疆地区也是节节败退。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算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分裂内斗,一盘散沙,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草原霸主,唯一的例外是蒙古瓦剌也先。但北京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饱受游牧力量攻击的脆弱之地,明朝上下始终排除不了这种焦虑。

因为有骑兵之利,蒙古军队行动飘忽不定,明军缺乏骑兵,疲于奔命,只能筑墙修堡,据关死守。秦长城在明代几乎被全部重修了一遍,工程极其浩大。即使这样,仍无法防范蒙古人和女真人长途奔袭,越过长城,进犯京师。

嘉靖四十一年,“开例捐马授职”,即捐马给官府,可授予官职。万历年间,马匹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车骑营”的组建。万历六年,检查战兵、车兵、选锋,共少马4000余匹;经多方调配,到万历七年以后,才逐渐补足5000之数。可以想见,连车营所需的马匹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谈建立精锐的骑兵部队了。

崇祯初年,袁崇焕组建关宁铁骑,以骑制骑,同样深受无马之苦。用明朝人的话说,“虏所以轻侮中国者,唯恃弓马之强而已”。

没有精锐骑兵,这使得明朝军队面对蒙古和女真等马上民族时,只能采取被动的守势。戚继光抱怨说:“国之大事在戎,兵之驰骋在马。西北原野,以马为命,所赖不亦重乎!”“贼以一人而骑牵三四个马,且马又是经年不骑,喂息膘壮。我马每军一匹,平日差使羸瘦,临时只驮送盔甲与军之本身也不能。”“虏以马驰逐,我亦马应之。虏皆二三其马,且骠壮而惯习之,我军一马,又皆羸弱,是马之算弗如虏也。虏以马冲,我以步应之,挑濠则为自守计,非却虏也。若出步战,必不能当群马之冲突。”

明朝名将辈出,但大都命运多舛,甚至不得善终。在北方战争中,明军的战略几乎都是以车制骑,即所谓“以车为正,以骑为奇”,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