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最后的八旗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2404

历史看多了,就没有新意,虽然换了时间和人物,但事件本身却是重复的,甚至发生在相似的地点和背景下。

从地理历史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大势,始终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进行的长期互动,即游牧与农耕、草原与中原;或者说简单一点,是马与牛。这种互动是周期性的。

对此,一位专门研究蒙古史的历史学家说:

定居人民常常是容易受攻击的,而掠夺的入侵几乎是一定可以成功。即使其结果是失败,而在开始时候也可以带来战利品和欢宴。如果事有凑巧,中国人的宫廷里面或是兵营里面发生了什么骚动因而边境空虚,就可以征服一座城、一个省、一个帝国。这就是历史上中国和蒙古关系中的一种规律。如果细究中国的编年史,突厥——蒙古人的掠夺性入侵是经常性的,除在汉、唐全盛时期以外,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如果这个朝代正在强盛时候,侵掠仅仅是侵掠,有如虫螫在广大的帝国躯体之上。如果机能有了毛病,这就宋朝大多数时间是与金朝交战,最后胜利的却是蒙古人;明朝在大多数时期是与蒙古人交战,最后却是女真人笑到了最后。明朝重新上演了宋朝的悲剧,没有马的步兵又被有马的八旗骑兵所打败。

是死亡。

在宋朝之前,唐朝是中国疆域最大的时期,只是这个时期仅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随着安史之乱便分崩离析了。

人们对宋朝中国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将宋视为主体,辽金等则被当作“他者”;如果抛开这种观点,从更大的视野和更长的时段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列国时代,或者说类似南北朝那样的分裂时代。

尤其是到了元朝时,“中华”的框架突然一下子扩大了,原先作为辽、金、西夏、大理、吐蕃的“他者”也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唐以前所没有的。

与传统的纯汉族王朝相比,这种非汉族征服王朝打破了古老的“夷夏之辨”,从制度上更加包容与多元,从而将更多的边疆民族纳入统治。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将中国领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在明朝复辟之后,清朝将这一“中国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最后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在农耕民族看来,游牧民族是落后的,但就国家构建而言,游牧国家更加多元和开放。相反,农耕国家反倒因为宗族观念的束缚,容易走向内向和封闭。

创建清朝的满族人生活在森林地带,他们从一开始就接纳了游牧、农耕和渔猎等不同文化,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军事政治体。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种多民族的国家共同体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文化铺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许倬云先生将中国历史比作一条河流,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吸纳多方,汇集为浩荡洪流,奔向全球化的海洋。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将中国历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之前为“中国的中国”;秦汉到隋唐是“东亚的中国”;宋元明三代则为“亚洲的中国”;从明末到清,是“世界的中国”。一部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融入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

从制度上,清代的皇权官僚体系看似与秦始皇创立的“秦制”毫无二致,但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天下”,也不再是天下的中心,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处于世界的边缘地带。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中,清朝仍被看作与以前周、秦、汉、唐、宋、元、明类似的改朝换代,虽然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西方汉学家从全球史的角度,表示了不同的观点,这就是颇有争议的“新清史”。

这实际上体现了从时间的纵向与地理的横向上不同的视角。

清朝建立之时,正值西方帝国主义依仗武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和扩张。满族人以极少的人口征服和统治了一个巨大的东亚帝国;从人口、疆域、民族和治理手段来说,清朝都远远超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尤其是明朝。欧美学者更喜欢将“大清帝国”与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沙皇俄国相提并论——

大清帝国在性质上与之前各代相继的汉人或异族王朝有所不同。作为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之多民族普世帝国,其在扩展“中国”的地理范围,将如蒙古、女真、西藏、内亚穆斯林与其他非汉民族,整合成一种新形态、超越性的政治体上,取得惊人的成功。

满族人入关之前,通过征服蒙古族获得了大量战马。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为了维持统治,与元朝一样,对汉人实行严厉的禁马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养马,还严厉禁止汉人骑马。同时,为了保持骑射传统,甚至不惜迟滞火器的革新。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就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到清朝时,这一威胁逐渐化解。

对于擅长骑射的蒙古族人,清朝给予很高的官职和薪俸,并用满蒙通婚加以笼络。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防范,蒙古族人在清朝失去游牧的自由,只能在固定的牧场生活,而且未经允许不得入关。

从康熙到雍正和乾隆,实行以蒙制蒙,一些大部落被拆分成小部落,许多反叛的蒙古族部落都遭到严厉打击,准噶尔部甚至被屠杀灭族。后来的蒙古族贵族基本都很顺服,或者沉迷于宗教,或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马前卒。

如果说在清前期,草原仍有一定的威胁,那么到了清后期,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来自草原,而是来自海上。

咸丰十年,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蒙古族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最后的八旗骑兵,对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伏击战。这是一场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决,以骑射闻名天下的八旗军遭到了工业时代枪炮的无情绞杀。

一名法国军官在日记中描述当时的战况:

正当英军在左翼展开的时候,我们很迅速地冲向右侧。运动刚刚结束,从四面八方正对着我们就出现了无数用长矛和弓箭武装起来的骑兵,又整齐又迅速地向前冲来……

鞑靼骑兵的人数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增加,很快我们整个战线都遭到迂回和包抄。一时我们都认为已经被密云一般的骑兵团团围住了,他们的人数真是多得吓人。科林诺将军很快地部署好了他的炮兵,大炮发射出去的许多炮弹在敌人骑兵中引起了混乱……

每颗子弹打出去,总有某个骑兵落马,一匹战马腾空而起,然后再负伤跌倒在地。然而这一片密集如云的骑兵队伍却仍然声色不动地向前跑来……

进入晚清,吏治腐败,马政糜烂,军马奇缺,尤其是南方。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军因为没有马来运送大炮,致使镇压失败,清朝随后覆灭。

至此,马对中国长达千年的诅咒,终于被画上一个轻描淡写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