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士的没落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1681

植物离不开土地,动物离不开植物。人类社会也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食物链。从这个角度看,士和贵族本身都是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

傅筑夫先生指出,西周是典型的封建制度,而战国以后变为“变态封建制度”。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就在于,典型的封建制度很早就被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破坏,其后造成了一种变态的封建社会。

无论中西,在古代社会中,士必须依赖贵族和农民的供养,一旦封建制度崩溃,士就流离失所,只能沦为“门客”或“食客”,出卖自己的智力和武力。

许倬云先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统计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春秋时期,出身微贱者只占26,而在战国时期,这一比例达到了55;也就是说,平民出身的士人增长了一倍。

在封建制度下,士以忠义为荣,“为人臣者,主丑忘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鬻拳强谏惧威刑,

退省怀惭不顾生。

双刖忍行留痛恨,

惟君适足见忠诚。

鬻拳是楚文王的臣。楚文王在息侯的配合下擒获了蔡侯,准备将其烹杀,鬻拳劝谏。楚文王不听,鬻拳遂以兵器相加,文王恐惧,只好放了蔡侯。事后鬻拳自刖其足。楚文王敬佩其忠贞,让他做了大阍,管理城门,并尊称“大伯”。数年后,巴人攻楚,楚文王出战大败。守门之吏鬻拳见楚王败回,闭门不纳。楚文王无奈,率军伐黄,凯旋途中病亡。鬻拳闻讯,亦自杀而死。

在《左传》的记载中,鬻拳并不是孤例,像他这样的忠勇之士灿若群星。

晋灵公残虐不君,对佐政大夫赵盾的苦谏充耳不闻,反而派遣力士麑去刺杀赵盾。天还没亮,麑就潜入赵宅,发现赵盾已经大开房门,一身盛装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正闭目养神。赵盾的勤勉和恭敬让麑大为感动,不禁感叹:“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麑遂碰死在一棵槐树下。

像豫让、鬻拳和麑这样的君子,绝不是粗暴无知的匹夫武士,他们深明大义,文武兼备,甚至擅长赋诗和外交辞令,远非后世聂政、荆轲那样单纯依靠武力的刺客可比。

“封建”,顾名思义是封地自建。在三代上古时代,受交通等技术水平的限制,天子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非常有限,多数土地都是由当地大氏族或者是天子身边的有功之臣实际控制,天子则通过“分封”,赋予这种实际控制以“合法性”,换来的则是封地诸侯名义上的臣服。诸侯们除了象征性地向天子进贡,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经济、司法外交、军事的绝对主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从“既封且建”,发展到“封而不建”,土地和附属权力逐渐分离,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控制的朝廷来管理。

武士本是“封建”制度的产儿,一旦“封建”制度不存在,武士阶层也就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和政治合法性。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秦始皇终结了中国的“封建时代”,也为中国古代的士打上了第一根镣铐,士从此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秦汉以降,儒家正统思想对战争是极其鄙夷的,并因此获得了一种道德基础,中国思想从此打下了轻武的烙印。“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宋代以降,理学倡言“主静”和“守雌”,儒家六艺仅剩下一个“书”。从宋儒讲明性理之学以来,士的地位越高,名气越重,而这些明哲保身的“士大夫”与现实距离越远。

当士沦为精神的阉者,历史就成为一个放大的禁宫,精英群体在精神上被集体去势,只能望眼欲穿地等待权力的临幸。晚清时代,中国内忧外患,士大夫们大多泥古守旧,沉迷于鸦片情色,清朝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直言:“士者,国之蠹也。”

特别是太平天国以后,来自民间的湘军和淮军几乎是全国唯一可以作战的军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精英领袖虽深知世界文明之大势,却跳不出“忠君”的主奴思想,任由国家糜烂。

中国传统文化里,以儒家理想平衡国家暴力,无非依靠一批不为权势屈服、不受利禄收买的“士”来撑持文化的良心。经过元、明、清三个暴力政治的持续,社会精英渐渐消沉,文化活力也随之衰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