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推荐序(2)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本章字数:2549

就是依赖于这样的道路系统,中国才产生了统一的中央皇权,并维持了两千多年。道路系统的更迭也是逐渐进行的,从秦代禁止民间使用,逐渐过渡到向民间开放。一旦帝国的道路系统向民间开放,驿站馆舍就可以通过向民间收费而得到更好的维持,解决了维持资金的问题,就避免了像秦朝那样依靠中央政府的刚性拨款维持,这样的系统才得以长久。

对于维持帝国来说,必须使用战争的手段,而战争和战车曾经有过极其漫长的“蜜月”期。作者回顾了西方的战车,从最早苏美尔人建立的城邦乌尔,到亚述人、赫梯人、古埃及新王朝,直到凯尔特人的战车,而中国的战车从夏商开始,到了春秋时期发展到高潮,出现了上千辆战车出战的大型战争,楚国曾经号称拥有上万辆战车。

车战主要依靠的是冲击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战术,车辆上武装人员的配置,以及更大规模的军队车阵的布置,战车和步兵的分布,等等。这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战争和西方战争最像的时期。在阅读中国和西方书籍时,人们往往会感觉中国人重奇谋,而西方人重战阵。但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对于战阵同样是非常重视的。作者由此回顾了一系列战争中对于战车的使用。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注重军阵和军礼的《司马法》终于让位给了注重谋略的《孙子兵法》,东西方的战术开始分道扬镳。

但即便春秋之后,中国人在战争中还是针对车辆产生了许多有用的发明,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后来的火器战车,可以说,车辆在军事中的用途一直没有断绝。

通过这样的展开,一个小小的技术就如同千万朵花,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不断绽放,这就是革命性力量。

同样的技术,不同的文明分化

作者在车的环节中还对中西方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中国人使用车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可谓不漫长,但中国人对于车子又做了什么革命性的改进呢?

中国人在掌握了两轮畜力车之后,又发明了独一无二的独轮车,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在人力的掌控下非常灵活,有时候甚至还能加上风帆,让没有见过这种“东洋景”的西方人都感到有趣。

在发明了独轮车之后,中国人的下一个发明是轿子,所以是从两轮发展到一轮,再变成没有轮子。轿子是一种比车辆更高贵的交通方式,有时候不仅是坐轿子的,就连抬轿子的都感到荣光:慈禧出殡的时候,抬棺材的人就有7920人,并且每一个人都以此为荣,显出了中国人的荣誉观念。

但这种“两轮——独轮——无轮”的变化,对于历史而言却是一种巨大的倒退。当一种陋习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那么在这个方面就不再具有发展的潜力了。

与此同时,西方从两轮过渡到了四轮,发明了带有可转向控制装置的四轮马车,最后又过渡到了汽车,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即便到今天,人类的文明还是建立在车辆和轮子这个发明之上的。

通过这样的一种立体方式,作者几乎将古代历史中一切关于轮子和车辆的知识都集中在了一本书中,使之成为既是人们了解历史的良好资料,也可以当作一本速查手册。同时,他的叙述总是娓娓道来,即便当故事读也非常有感觉。在文化上,书中也展现出不同文明对待技术发展的态度,并更清晰地看到各自的命运。

战车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受到了冲击,那么,对战车在军事应用中的衰落造成影响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马。

于是,就过渡到了这个系列的第二部分:马。事实上,决定了战马在机械战争出现之前一直横扫疆场的,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微不足道的技术:马镫。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一部分,在我去作者家里拜访时,他家的梁上就挂着几副马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个题材的偏爱。

书中首先回顾了人与马的历史,公元前2000年前后,当人跨上了马背,这份长达数千年的“恋情”就拉开了帷幕。在马匹的策动下,整个欧亚大陆的北方成了巨大的战争策源地,并一次次冲击着南方更加文明的区域。作者以世界视角讲述了马匹的流传,以及随之而来的征服史,这些都可以在书中读到。之后,他回到中国的文献,对于马的一切开始抽丝剥茧。

人类文明较早的时期,车战之所以占据主流,和马并不容易骑有关。早期的人在骑马时,主要靠臀部与马背的接触来调整姿态,这相当于是单点接触,在物理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造成了人们在马背上作战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支点,只能靠屁股调整姿态,马鞍虽然可以让人更固定在马背上,却依然无法将人“粘”在马上。

这种骑马的不便捷,是更加平稳的战车发展的前提。但是,战车的缺点是笨重,在平原上还无所谓,到了山地,战车就没有足够的机动性了。于是,早期的马战主要发生在山地,战争形式以骑射为主,一旦进入了近距离,还是以步兵和车战的冲击取胜。

但随着战争对机动性要求的提高,就到了马镫发明的时候了。

马镫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个重要发明,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根据书中的估算,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可能已经发明了马镫,而现有的最早实物出现于西晋年间。

中国人虽然发明了马镫,但马战在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是心头之痛,原因就在于中原本土不产好马,西汉、宋代等都受困于马匹的不足。不断有皇帝到海外找好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但还是无法解决中国缺马的现实问题。

当马镫传到了欧洲,产生了一个时代:骑士时代。技术革命再一次变成了文化革命。

马镫可能在匈奴人阿提拉进攻西欧的年代就已经使用。在欧洲,比较早使用马镫的是东罗马大将贝利撒留。但欧洲人一旦开始使用,就将马匹战术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了单兵作战。直到蒙古人的闪电战之前,欧洲的战术一直较为领先却又相对固化。

作者由此追溯了欧洲的骑士时代,甚至将远在南美的征服也顺带提及,在皮萨罗征服秘鲁的印加帝国时,虽然他只有100多人的兵力,但由于有几十匹马,便获得了足够的机动性,加上一定的火器配备,这对征服一个庞大的帝国都足够了。

除战争之外,马匹带来的机动性还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立体化,在中国庞大的疆域内,通过马匹建立的邮传体系能够让皇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最远边疆的消息,其令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现代的互联网冲击。

然而,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最终还是被取代了。清代僧格林沁的蒙古兵虽然英勇,对马匹的运用也非常娴熟,但仍然抵不住英法联军的进攻,就是明证。取代马匹的发明有两个,最初是便于远距离作战的弓弩,而最终起到颠覆性效果的,原点又是来自中国:火药。

于是这就进入了本系列的第三个和第四个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作者也展现了他的考据功夫,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将弓弩、火药和枪炮的历史抽丝剥茧般展现,一切魅力都孕育在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