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古代高速公路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本章字数:1882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大一统”最早的出处。

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孔子很怀念西周,因为西周是“大一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是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则是第二个,只不过周实行的是封建制,秦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其实,秦与周具有同样一个出处,那就是岐山。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造父乃是嬴姓始祖,曾经为周穆王驾车。“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 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后来,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侵袭,从关中向东迁徙至雒邑,秦襄公用战车一路护送。于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他,秦人由此立国。

由此可见,秦国的诞生,就直接与这次重要的交通活动有关。

秦人自古就有养马和御车的传统,他们对车马有着特殊的感情,或者说是崇拜。

在《诗经》的“秦风”中,有许多诗歌都是抒发秦人的“车马之好”,如“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等等。《小戎》一诗更是直接颂扬秦军战车威仪的名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秦人的车马情结也体现在祭祀活动中。

当时各大诸侯中,唯有秦国有“车马之祭”,“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畤驹四”。雍有四畤,“春夏用骍,秋冬用 ,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

从先秦早期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大量的车马陪葬,甚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辕车和四轮马车。

在秦始皇陵中,驷马战车达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还有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以1∶2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车驾写实铸造。尤其是车前的御者,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沉稳,分外引人注目。

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一般的车马驾驭,车士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不能熟练地驾驭车马,教官要受到惩处罚款,本人要服四年劳役。合格的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

从《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来看,秦国在造车技术和生产,以及车的使用规模上,都是不容小觑的,这也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对广大内陆区域而言,一个建立在轮子上的帝国必然有着更高的效率。

船离不开水,轮子依赖的是道路。研究秦国的历史,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长城,但就对帝国的重要性来说,连接宫廷与长城的直道丝毫也不逊色。

秦帝国仅仅存在15年,秦直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大量遗迹,让人不能不为之惊叹。

根据现代学者的粗略估计,秦帝国道路的总长度约为6800公里。按照吉本的估计,在公元150年时,从苏格兰的安东尼努斯城墙至罗马,再至耶路撒冷,罗马道路系统的总长度为5984公里。可见罗马帝国在道路长度上还不及秦帝国。

从建筑史来说,秦人修筑的“驰道”完全可与罗马帝国的道路网相媲美。

罗马人用火山灰作水泥,修出的混凝土道路非常结实,有人把它比作“埋在地下的城墙”;秦人的驰道是就地取材,以黄土混合沙子来筑路,但从现代遗迹来看,同样结实耐用。

秦灭六国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驰道”,即“治驰道”。所谓“驰”,就是高速,“驰道”也就是高速公路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秦始皇也是高速公路的最早创建者。

“驰道”专供军车行驶,以帝国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始皇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帝国范围内的统治网络:东方大道从咸阳沿黄河经山东到临淄;西北大道从咸阳到甘肃临洮;秦楚大道从咸阳经武关、南阳到江陵,川陕大道由咸阳到巴蜀;其他还有直达桂林的江南新道,以及到河北碣石的北方大道。

驰道网络不仅是神经网络,也是血管网络,通达帝国每一个角落,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来帝国军队的无情镇压。

虽然修建驰道有利于帝国,但也给秦朝带来危险。当大起义发生时,起义军发现,这些新修的驰道虽然能为秦朝军队服务,但也同样甚至更有利于他们。因为这些驰道都以京城为中心,所以起义军能够长驱直入,挺进这个以前难以进入的西部多山国家,而秦朝将军们在对付全国各地的起义时,则因为交通系统缺乏旁支而举步维艰。

驰道主要是作为军事和统治用途,非经特许,一般人根本不能上驰道,就是太子、公主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

这项帝国工程费时十年,规模十分浩大,“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50步约合70米,10米左右栽一棵松树。西南地区崇山峻岭难以建路,秦始皇仍让李斯在今云贵地区修筑了很多小路,称为“五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