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突火枪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本章字数:1652

火药出现以后,枪炮也渐具雏形。

世界上使用火炮的最早记载,是在南宋绍兴二年正月初九。当时建州民众为了反抗盐榷制度而聚众起义,宋朝遣名将韩世忠率兵镇压。韩世忠依靠火炮,仅用了六天,就攻破起义者占据的建州城。

除了火炮,还有突火枪。

南宋寿春府“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突火枪完全以火药爆炸产生推动力,使安装在竹筒内的子弹射出来杀伤敌人。

这无疑是现代枪炮的直系远祖。

由此可见,枪管一开始是用竹子或者纸筒做的,后来变成更加坚固结实的金属,如铜或铁,它的杀伤力也从最初依靠火星、火焰,逐渐增强到依靠它的发射物,最后演进为一把早期的枪。

同样,火药也从一开始仅仅用来助燃,发展到后来用于爆破和助推。

南宋宝祐五年,建康府的一份军器制造清单上,清楚地标明所生产的“突火筒三百三十三个”。此突火筒应与突火枪相同或相似。

两宋时期,中国长时间处于南北对抗的战争状态,军事力量成为各方兴衰存亡的关键。吊诡的是,这场热兵器时代初期的军备竞赛,最后竟然被冷兵器时代的蒙古画上了句号。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游牧部落迅速崛起,然后以风卷残云之势,展开了对金国的征服。

金贞祐二年,金宣宗被迫南迁汴京,蒙古军进入中都。金天兴元年,窝阔台率军再次兵临汴京城下,北宋靖康一幕也在金国重现。

攻城时,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蒙古军潜至城下挖掘城墙,守城的金军用矢石毫无效果,遂将一只震天雷沿城墙放下去。震天雷发火爆炸时,震耳欲聋,城下攻城掘墙的蒙古军,连同防护用的牛皮,都一起被炸成碎片。

《多桑蒙古史》记载:

时有火炮名震天雷者,用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热围半亩已上,火点著铁甲皆透。蒙古又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为龛,间可容人,则城上无可奈何矣。人有献策者,以铁绳悬震天雷顺城而下,至掘处火发,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近。蒙古唯畏此二物。

一位被困在城内的人记录道:进攻越来越激烈,投石如同下雨般从空中抛下。人们说这些投石半像碾石,半像锻锤。金国守军不敢露面。但城内有一种叫“霹雳弹”的火箭,给蒙古军造成惨重的损失。那些没有被炸伤的人,最后也被炸药引起的火烧死、烧伤。

所谓霹雳弹,也就是震天雷。

到了明代,有人曾在西安再次见到这种古老的火器:“春往使陕西,见西安城上旧贮铁炮曰震天雷者,状如合碗,顶一孔,仅容指,军中久不用,余谓此为金人守汴之物也。”

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当时演示时,这只震天雷仍颇具杀伤力——“火发炮裂,铁块四飞,故能远毙人马”。

除了震天雷,金人还有一种在突火枪基础上改进的飞火枪。

金军一度组织了一支450人的飞火枪敢死队,夜袭蒙古大营,“持火枪突入,北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

面对坚固的城池和可怕的火器,窝阔台久攻不下,只好围而不攻。围城长达一年时间后,开封城内饿死者超过10万,最后城内弹尽粮绝,瘟疫四起,金哀宗不得不弃城逃跑。

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金国灭亡。接下来,就变成了蒙古为刀俎,南宋为鱼肉。

宋代常常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南宋完全继承了北宋在生产技术上的所有成就,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繁荣发达的经济、文化。1235年,窝阔台以南宋背盟为由,展开对南宋的征服战争。

依靠火器和城寨,宋人不屈不挠的抗争持续了40多年。在宋朝人这里,蒙古人遭遇到了在整个亚欧大陆都未曾遇到的顽抗和苦战。

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宋朝人在和蒙古人的斗争中,使用了以火药推动铸铁筒内密配合抛射体的武器,这肯定是大炮在战争中的首次亮相。这些新的作战技术特别适用于攻城,很快就传到欧洲,并在14世纪初在那里使用。

他同时也惊叹道:“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庞大的地区竟然被一个人口仅约100万、只得到很少几个干草原游牧部落同盟者支持的民族所征服!”

不过,墨菲也指出,如果没有来自被俘的宋人和阿拉伯的技术人员的帮助,蒙古人永远不可能征服宋朝。这些技术人员包括攻城技师、枪炮铸造工、炮术专家和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