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草船借箭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本章字数:2352

古代有个“惊弓之鸟”的典故,说是受伤的雁非常惊慌,听见弓弦响,旧伤复发,会像中箭一样从空中跌落。如果大雁真是这样“杯弓蛇影”,那么不用箭,也有可能“射”下雁来。

据说非洲原始的布什曼人所用的弓箭没有箭镞。当他们用弓箭打猎时,箭射中猎物,只会造成一个很浅的伤口,但他们的箭头上涂了麻醉剂,因此猎物很快就会倒地。

一般来说,弓箭的杀伤力主要来自箭镞,但却是箭羽保证了箭镞的命中率,因此,箭羽的重要性不亚于箭镞。

箭镞一般是金属的,可以人工制造,箭羽却必须用鸟的羽毛。最好的箭羽是雕翎和雁翎,但大雕和大雁都飞得非常高,非常不容易猎取。即使要猎杀,也必须用雕翎箭或雁翎箭。

斧子的把柄是木头的,木头做了斧柄,就用来砍木头。箭羽也是如此,雕或者雁的羽翎做了箭羽,便被用来射杀雕和雁。这显得既讽刺,又残酷。

弓箭的战斗方式是射击,经常是一次性的,因此,箭的消耗量极大。

在战争中,如果战争双方都使用弓弩,也可以回收利用敌人的箭镞,就像“草船借箭”那样。

安史之乱中,张巡防守雍丘,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就将禾杆扎成上千个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叛军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射箭。于是,张巡得箭数十万支。

不久以后,张巡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叛军以为放下来的又是草人,就没有多加防备。结果这次下来的是真人—张巡的五百敢死队。这支敢死队攻其不备,猛扑令狐潮的军营,令狐潮猝不及防,全军大败。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战争中,弓箭作为主战兵器,根据不同用途,其品种非常多,一般对城池、营寨和舰船攻击,多使用火箭。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孔明借箭用的是草船,曹操竟然不放火箭,这或许是一个败笔。

按真实历史,如果孔明以草船借箭,只能借到“火箭”,草船会被烧为火船。其实“三国”中,以火箭制胜的战例极多,如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火烧葫芦峪,等等。

在近代工业之前的手工业时代,生产箭镞一类的准工业产品是极其艰难的。不说“年弓月箭”,就是半个小时制作一支弩箭,这也比近代大批铸造弹丸艰辛得多。也可以说,正因为这个原因,弓箭最终被火枪取代。

作为一种战争物资,箭的消耗很大。因此,春秋时期的法家管仲为了多积累一些箭,甚至做出规定,凡是打官司,都要用一束箭来作为诉讼的费用。“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中国在铸造技术上非常早熟。从考古发现推断,商代就已经用合范铸造青铜箭镞。

当时的合范中间是一个连着浇口的主槽,主槽两侧斜着是三个箭镞的镞铤,这有点像是树叶的叶脉。浇注时,熔化的液体青铜从主槽口注入,再从主槽分别流入各个镞模中,一次可以铸成七支青铜镞。这种效率已经很高了。秦汉时期大量铸造铜钱,从工艺上比较类似,铸造箭镞的效率应该更高。

欧洲在铸造技术上比较落后,箭头需要反复锻打成型,效率就低得多。

从先秦开始,中国就以箭镞为代表,实现了兵器工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这一生产理念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水平,直到工业革命时期被西方超越。

箭镞可以采用铸造的方式大批量生产,但在古代工艺水平下,成品主要还是靠手工生产的。对一支箭来说,箭镞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包括箭杆和后面的箭羽。

与弓一样,箭杆也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一般来说,箭杆要选用上好的桦木、柳木、荆木制作,箭镞与箭杆的匹配要相称,杆身要两头稍细,中间稍粗。

箭支消耗量大,最好就地取材,因此南方做箭多用竹质。

子路第一次见孔子时,孔子问子路有什么爱好,子路说他喜欢长剑。孔子劝他要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一个人天赋好,就不用学习。”孔子说:“那不见得,用竹子做箭当然好,但如果在箭杆后面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那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罢拜服。

箭羽以雕、鹰、鸱鹞的羽毛为佳,雁、鹅的羽毛为次。用雕羽作翎的箭,其飞行要快于用鹰、鹞羽作翎的箭,而且飞行端正平稳,能抗风吹。

北方游牧民族多用雕羽作翎,故其性能要优于中原用雁、鹅羽作翎的箭。用鹰、鹞羽经过精工制作的箭羽,虽优于用雁、鹅羽作的箭,但仍不如雕翎箭。南方难得雕翎,因此南方箭远不如北方精准,杀伤力也大打折扣。

箭与弓是匹配的,箭之轻重当以弓力为准,大弓用大箭,小弓用小箭。若用南方的小弓发射北方的大箭,如小马拉大车,射程超不过30步;相反,用北方的大弓发射南方的竹箭,箭受不住力,就会折断。

游牧民族以弓箭为本,中原农耕地区则以弓弩为主要兵器。弩箭的箭杆要比弓箭箭杆粗,一般用皮革作为尾羽,大型弩箭甚至用铁叶做羽。皮革要比雕和鹰一类的动物羽毛容易得到,也更容易标准化和大量生产。

弓箭所用弓弦,一般都是坚韧的兽皮做成的,比较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弓弦如果被雨水淋湿,就会失去原来的韧性,作用将会大减。假若遇上严寒天气,弓弦变得脆硬,威力也会严重下降。当然,寒冷也会导致弓箭手的双手失去灵活性。

在君子馆之战中,宋军就遇到了这种麻烦。

宋人记载:“契丹将耶律逊宁号于越者,以数万骑入寇瀛州。都部署刘廷让与战于君子馆,会天大寒,我师不能彀弓矢,敌围廷让数重。”

在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300年战争中,宋军完全仰仗高技术的弓弩,来对抗北方原始野蛮的骑射,每年的箭矢需求量都以数百万计。如此巨大的生产规模,依靠的是一个庞大的兵器制造业。弓弩院就是专门制造弓弩的官营工场,此外还有专门制造箭矢的弓弩造箭院,雇用工匠达2000多人。这些兵工厂不仅在京师有,地方也有,比如四川的弓弩院就可供应地方武库“弓弩多至数十万,箭数百万枝”。这种生产能力是任何游牧民族所不能企及的。

作为对比,在1359年,全英国总共才生产了85万支箭、2万张弓和5万条弓弦,不及宋朝一个省的月产量,而且中国复合弓远比英国单木长弓工艺复杂得多,制造起来也更加费工。

由此,也可见中国宋朝时期的技术与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