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长平杀戮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本章字数:1751

长平,即今日山西东南部的高平,虽名为“平”,其实这里一点儿也不“平”。太行山在这里纵横曲折数百里,地形异常复杂。

军事有时候就是地理学。在长平这样的地方,骑兵行动受到严重制约,相反,步弩兵却可以利用地势,居高临下,发动沟壕阻击战。

“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在伏击战中,秦弩强大的远射阻击能力,几乎可以与热兵器时代的碉堡火力网相提并论。

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以赵军骑兵之利,率主力向秦军发动冲击。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赵括率军追击,追至秦壁。据后来的地方志描述,这里的地形是典型的山谷,四周都是山,只前方有一条路,且路极其狭窄,勉强可容车马通过,形状就像是一只大口袋。

赵兵既入,即被阻于坚壁之下,进退不得。预先埋伏于两翼的25000名秦兵,迅速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还有5000秦军骑兵穿插到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住留守营垒的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国这种全民皆兵的策略,完全合乎《孙子兵法》所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以英勇能战驰名列国的赵军,虽经喋血冲杀,杀伤秦军过半,却终没能成功突围。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阴相杀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被围赵军,局势非常危急。赵括只好作困兽斗,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突破秦军的铁桶阵。

最后,赵括亲率赵军精锐部队悲壮突围,结果丧生于秦军的箭镞之下。他或许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白起。

赵括也算是名门之后,其父赵奢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家。有其父未必有其子,但知子莫若父。当初,赵奢曾言,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把打仗说得很轻松。将来如果赵国不用赵括还好,如果让赵括领兵打仗,赵军必败无疑。

“若敌人在死地,无可依固,粮食已尽,救兵不至,谓之穷寇。”完全孤绝的赵军本已弹尽粮绝,失去主帅后,顿时斗志全无。

《史记》记载,“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秦虽胜,战死者亦不下四五十万。白起自己也承认,“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三国时的何宴认为,白起“善战而拙胜”。也就是说,白起善于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却不懂得怎样对待胜利。

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杀降是极不光彩的事情,秦军这样做,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赵国降卒无法被秦国所用,另一方面也是秦军对赵军的报复。

中国古人形容战争的残酷时,常常会说:“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按照历史记载,长平之战或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直接死亡近百万。是役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长平之战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秦国的铁血胜利也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六国。六国之弱势已成现实,秦国国力则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因此被提前。

从这场战争开始,秦国依靠暴力征服天下的步伐更加不可逆转。苏秦对赵王说:“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界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百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包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长平之战过去已经2000多年,一切都变成历史遗迹,在今天的山西高平市,有400多个与长平之战有关的地名,如秦壁、赵壁、骷髅山、骷髅庙、鸦儿沟、白起台、省冤谷等。在大粮山、营防岭、弃甲院等处,当地人经常在地里掘得骷髅及铜制戈头、箭头。

唐代诗人李贺大概就在这里捡到一些箭头,感慨万千,写了这首《长平箭头歌》: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簳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访古汍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