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宝太监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本章字数:2486

作为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航海事件,郑和下西洋与此前1600多年前的徐福下东海颇有相似之处。

公元前210年,刚刚完成大一统伟业的秦始皇,派遣齐人徐福数次下海,以求长生不老药。最后一次,徐福率3000名童男童女,装载谷种、连弩及匠人百工出东海,一去不回。

唐代诗人胡曾有《东海》诗讽此事:

东巡玉辇委泉台,

徐福楼船尚未回。

自是祖龙先下世,

不关无路到蓬莱。

历史学家认为,徐福下东海应是沿岸航行,航线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通过渤海口,绕过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海岸,经对马岛,入日本北九州,穿过濑户内海,最后抵达纪伊半岛。

当时日本尚处于史前社会,对这段历史没有任何记载,但现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日。据说为感谢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日本人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或许是接受了徐福下海鸡飞蛋打的教训,朱棣才特意选了一位太监,以绝其滞留海外或者独立称王的不归念头。

早在两宋时期,中国商船就往返于印度洋。之后,蒙古化的中亚世界与元帝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更加频繁,通商国家达到一百四十多个,中国海船成为阿拉伯海的常客。关于印度洋航线的各种资料和文献也非常多,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在某种程度上,郑和下西洋就是按照汪大渊的路线,或者说是参考汪大渊的路线航行的。

对郑和而言,他的目的地很明确。所谓“西洋”,就是印度洋。以南中国海为中心的西太平洋一般称为“南洋”,“东洋”即东海。南洋犹如东方的地中海,这片热带地区岛屿众多,物产丰富。这些岛屿不仅能帮助航海者辨别方向、提供补给,同时也是非常理想的贸易伙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市场。

南洋地区岛国林立,包括交趾、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池闷等国。与风平浪静的地中海相似,南洋风力适中、容易预测、风暴较少、水域恒温;且沿岸有丰富的木材资源,非常适合造船。

郑和的任务也很明确,就是作为皇帝的代表,传播帝国的恩德与威严。

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朱棣“好大喜功而又刚愎自用”,这个“暴君”通过“靖难之役”的军事政变夺得皇位,之后展开血腥的屠杀清洗运动,并创造了“灭十族”的人类记录。意大利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认为,对成功的权力者来说,与其让人们爱戴,不如让人们恐惧。这个依靠杀戮寻找自信的孤家寡人已经从臣民那里得到了无数恐惧,他唯一感到饥渴和欠缺的,是来自远方友邦的爱戴和感恩。

中国自古有远交近攻的传统,“四夷顺则中国宁”。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必须“锐意通四夷”。所以“天子”朱棣派郑和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中国官方正史一般认为,郑和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通缉失败潜逃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从技术上来说,郑和的航海工程,集中了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最高成就,包括罗盘、计程法、测深器、牵星板、针路和海图等。这种官方承办的盛大行为也达到了中国海洋时代的巅峰。郑和的出现恰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次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海上游行。

郑和船队体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顶点,也让人们看到一个文化瓶颈,这就如同冷兵器发展到顶点,接下来就是热兵器时代。

中国帆船的主流是江苏的沙船和福建的福船。沙船为平底、多桅、方头、方艄,吃水较福船浅。一般认为郑和船队的主力船型是典型的方形中国福船。福船也是明朝海军的主流战船。这种尖底海船很早就行驶于南洋和远海。

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吃水约为4米。全船分4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遇到敌船时,福船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射,往往能克敌制胜;再加上其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以船力下压,还可轻易地犁沉敌船。

英国人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给予郑和时代的中国造船水平以极高的评价—

在它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在永乐皇朝时代,它有3800艘船,其中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属于卫、所或寨的战船,以南京附近新江口为基地的主力船队的400艘大船,以及400艘运粮的漕船。此外,还有250艘远洋宝船,每艘宝船上的人数,平均由公元1403年的450人,增到公元1431年的690人以上。在最大的大船上,必然超过了1000人。另外还有300艘商船作为辅助队,及一大堆小船作为传令船及警船。

尽管15世纪早期的威尼斯战舰在欧洲是最先进的,但与同一时期的中国战舰相比,则黯然失色。

最大的威尼斯战舰长45米、宽6米,最大的中国战船则长150米、宽50米;威尼斯战舰由弓箭手护卫,而中国船只则已经装备了火药火器、铜制铁制的大炮、投射器和火箭。

中国造船技术很早开始就自成体系,与地中海风格完全不同。

中国帆船没有采用阿拉伯人的三角帆,以多桅多帆自成一家,具有良好的适航性,顺风逆风都可以航行。逆风顶水时采用 “之”字形的斜行路线前进。在船结构上,西方木帆船的纵向支撑主要依靠龙骨,中国木帆船不仅有龙骨支撑,更依靠两舷大擸的夹持。与龙骨一样,大擸也由整株的巨木做成。

在11世纪以前,西方柯克船的船壳板大多采用搭接式连接,而中国很早就采用更优越的平接式。北欧直到15世纪后半期才采用平接法,这主要是由于北欧人长期用斧子劈制木板,而要使木板平接,必须用锯子这种更精细的木材加工工具。

同样,指南针和船尾舵技术也最早起源于中国,后传至西方。

在近代以前,中国帆船在结构上和风力利用效率上都值得称道。专门对此做过比较研究的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说:“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许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中有关船体推进的各种工艺应用,领先于欧洲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