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爱会变成“勒索”
猫先生问荣格:爱一定有代价吗?
荣格回答: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用巨大的代价去交换。
从小到大,猫先生都非常讨厌妈妈的口头禅。他每次与妈妈发生争执时,只要听到妈妈说出“都是因为你!”“为了你我容易吗?”等类似的口头禅,就会立刻服软认输,答应妈妈的一切要求。
前几天,妈妈为了省钱,又去天桥下找了一个正在练手的理发师理发,结果被理发师把头发剪成了“狗啃头”。
猫先生看着妈妈的发型,开玩笑说:“您又不缺那几十元钱,应该去找个好点的理发师剪发,您就是贪小便宜。”
妈妈一听猫先生说她“贪小便宜”,顿时火冒三丈,就冲着猫先生大吼:“小时候给你买一件新棉袄,我要在大太阳底下晒好多天。现在你赚钱了,就觉得我贪小便宜,你真是翅膀硬了。如果我不是为了你,不是为了这个家,我还会贪小便宜吗?”妈妈越说越委屈,仿佛猫先生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猫先生看到妈妈生气了,赶紧诚惶诚恐地向她道歉。
这件事情过后,猫先生陷入了沮丧。他想,自己的收入并不低,而且每个月都会给爸爸妈妈不少生活费,妈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节俭。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妈妈总是将“不得不省钱”归咎于“养育猫先生”。猫先生认为妈妈舍不得花钱消费的习惯并不是他造成的,而是妈妈自己心甘情愿的。
爸爸能够理解猫先生的痛苦,但他还是帮着妈妈说话:“妈妈当年为了让你能过得好一点儿,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贴补家用,确实不容易。”
爸爸的话让猫先生更加郁闷了。猫先生想,以前的苦日子过去了,自己通过努力已经让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慢慢回报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为什么一定要不停地为过去的经历“埋单”呢?猫先生非常痛苦,只好向心理专家求助。
很多人都和猫先生有一样的感受:父母的情绪仿佛一个无底洞,即使我们对他们事事顺从,但只要他们一闹情绪,就会说出那句经典的口头禅—“还不是因为你!为了你,我容易吗?”而每次听到这几句话,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对不起父母。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亲密关系中的爱有时是带着负面情绪的。父母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应该有所回报,这种想法导致他们将付出变成了“勒索”,给子女造成了心理负担。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意识不到他们的爱带有“勒索”性质,觉得自己的过量付出就是对子女的爱,但恰恰就是这种过量付出让他们的爱变成了“勒索”。
例如,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里,为了将子女培养成才,父母有可能需要牺牲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耗尽家庭的全部资源。而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父母感到疲惫不堪时就可能会抱怨,这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当子女无视父母的付出,或学习成绩不尽如父母之意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会更加严重,进而说出带有攻击性的话语,比如“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我们付出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父母说的这些话,本质是一种被动攻击,潜台词就是“父母为了养育子女才变得很惨”。
子女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会本能地感觉不舒服,进而产生内疚心理,这种内疚心理会驱使他们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而一旦子女变得“听话”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得到了释放。
在爸爸妈妈的话语影响下,猫先生从小就立志要努力读书,长大后努力赚钱改善家庭生活。工作后,猫先生把大部分工资都交给妈妈,自己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因为只有这样做,猫先生才感觉心里踏实。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在猫先生的成长环境里,被妈妈传递了太多负面情绪。妈妈为了省钱而贪小便宜,结果吃了大亏,就会产生抱怨等负面情绪,接着又把负面情绪传递给猫先生,便给猫先生造成了伤害。长期被伤害的猫先生变得十分自卑,产生一种“暗黑心理”—他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因而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或物。
曾经,猫先生和朋友吐槽过妈妈的行为,并得到了朋友的认同。
朋友对猫先生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虽然没有对我明说他们的辛苦,但我看着他们每天辛苦工作的模样,感觉非常内疚。而亲戚朋友也总是告诫我要努力读书,长大后孝敬爸爸妈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不敢给自己买贵重物品,花钱之前一定要先想着爸爸妈妈。我一直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就像欠债人和债主一样。”
心理专家指出,有些父母在付出的时候并不会向子女抱怨,但是在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下,他们也会在亲密关系中产生负面情绪。
猫先生朋友的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朋友还是感受到了来自亲戚朋友的压力,进而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喜欢的贵重物品。
心理专家说道:“亲密关系中的爱是不断变化的。父母无私的爱一旦带有负面情绪,就会演变成对子女的勒索。”
听了心理专家的分析,猫先生理解了妈妈的负面情绪,但他依然不理解为什么妈妈现在还要那么节俭,便问道:“难道妈妈早年的付出无法被现在的获得弥补吗?”
心理专家回答:“老人的节俭,很可能来自他们年轻时的习惯。他们在年轻时要养育孩子,受经济条件所限,必须保持节俭。当他们年纪大了,孩子也大了,他们的付出不再被需要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此时,节俭习惯的保持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还有价值。”
此刻,猫先生有点儿想哭——原来妈妈生活得这样不容易。
心理专家借机说道:“让父母与子女都能付出使对方感觉温暖的爱的方法,就是相互理解。”
作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的一些过量付出,理解父母在艰辛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更要理解父母在年纪大了之后越来越强烈的安全感和价值感需求。
作为父母,要理解子女对父母负面情绪的察觉。子女对父母负面情绪的感知往往比父母想象的更敏锐。父母如果希望用负面情绪影响子女,只会加重子女的心理负担,让子女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心理专家说:“真正的爱不仅在于付出,还在于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父母的抱怨和子女的畏惧,只会让负面情绪弥漫在亲密关系中,导致双方都过得不快乐。”
听了心理专家的分析,猫先生决定,马上回家,抱一抱妈妈,对她说一句:“妈妈,我爱你。”
父母对子女过量付出的爱,会成为一种“枷锁”,让子女透不过气来。
父母和子女要相互理解,不要让负面情绪弥漫在亲密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