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开路先锋(2)

书名:大成昆本章字数:2099

比成都会议要求提前半个月,南江大队、北江大队提交了初步勘察报告。

五个半月里,地质队共完成地质测绘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工程地质试验一万多组,钻探了二十一点二万平方米地层,提交各类成果报告一千零六十六份。

和地质队的谭开鸥、魏承福一样,铁二院的唐明德也是天天和泥巴石头打交道。

不同之处也是有的。“援军”只参与地质勘察,而铁二院地质方面技术人员除了前期勘察,还要承担地质设计,亦即在线路、桥梁、隧道、路基、站场等有关专业设计文件上,反映出地质方面的内容。

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在贵昆铁路完成实习,唐明德赶上大会战,来到成昆线。随着认识深入,部分已定测线路需要改线,勘测设计只得从头再来。唐明德起初被分到彭山、眉山、峨眉一带搞初测,没干多久,调到云南禄丰。禄丰待得也不长,1965年初,他所在的铁二院第一勘测队调回川,承担从德昌到金沙江边的地质勘测设计任务,直到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铁二院有铁律,选线和勘测,必须“上山到顶,下沟到底”。换句话说,凡是铁路要经过的地方,两只脚得一寸不落先走一遭。米易县南的丙谷镇是第一勘测队驻地,丙谷以南是山区,几十里渺无人烟。顺着峡谷走出二十多公里,到了安宁河水文站,这是全程可供借宿的唯一据点。

水文站只有两间茅草屋、三四个人,却从解放前坚守到解放后。能够把寂寞熬得没了脾气、没了影踪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唐明德这么想,是因为临别前水文站老职工说的一句话。唐明德问:“一年见不到几个外人,是不是盼着退休过热闹日子?”老工人答:“清静和热闹,都是心里头的事。”

这句话,陪着唐明德走了很远很远。

那一次,队伍出去了一整个冬天。住的是帐篷,钻探设备和吃的东西,从民工肩膀上运送进来。有座山寸草不生,队员们叫它“革命村”。晚上休息时,大家把马灯立在白沙河边,排成两个纵队,围着帐篷跑步。跑步是为了驱赶寒冷,为了向蛰伏于草木间的野兽发出警告,也是为了让潜伏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顾影自怜之感没有时间抬头。

任务告一段落,队员成了“野人”,个个长发披肩。

钻探是拖后腿的工作,到了六七月份,留守的勘探队还在原地工作。也是这时,唐明德接到命令,再赴金沙江边。钻探机组遇到吃不准岩性的岩芯,需要技术援助。

队里只派得出唐明德一个人。技术上他能独当一面,走长路于他不成问题,让他发怵的,是两天的路程没人搭一句腔。太阳在天上缓缓地走,唐明德将被汗水浸透的衬衣系在腰间,也是缓缓地走。沿着峡谷往南行,有时在河床,有时在峭壁,有时在草丛,有时在密林深处。遇到支沟,过不了河,就得把支沟走到底,再折转回来,接上原路。心里已经够苦,太阳还捉弄人,让树木、山岩、河水和一切可见之物长出明晃晃的硬刺,戳得两眼生疼。

嘴早馊了,唐明德却连说出苦闷的心情都没有。

直到老工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清静和热闹,都是心里头的事。”

唐明德向老工人掏心:“其实还是紧张。要是蹿出狼呢,土匪呢?”

这时候,说话的人变成了蓝田:“你怕他们,他们还怕你呢——钻机采取的岩芯再会伪装,也怕被打回原形。”

对话在唐明德心间展开。心头一热闹,唐明德不再觉得孤单。

勘察设计人员往前一步,铁路就离安全地带近一点……想到这个,唐明德从火塘里扒出热好的饭盒,简单的饭菜,飘出了诱人的香气。而他躺在因为太热,拆了围挡、只剩顶盖的帐篷里,被蚊虫一再刺探时,心里的苦闷也变得淡了,转而跟自个儿说,它们也难得见人,这些同寂寞长期作战的“勇士”,值得奖赏……

“下楼出院”,方应杰和何寿珍双双到了四总队,到了西昌。参加工作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被组织上“照顾”在了一起。这之前,二总队的方应杰人在云南宣威,负责贵昆线路基变更设计;三总队的何寿珍则是成昆线南段路基勘测设计负责人,常驻一平浪。

新成立的四总队负责成昆线中段,从冕宁的漫水湾一直管到金沙江边。方应杰和何寿珍参与的路基勘测设计,根本任务是因地制宜开展设计,保证桥隧之外的地段路基安全稳定。

复杂的地质结构是他们必须闯过的层层关卡。就说这一带的“特产”昔格达土吧,遇水膨胀,脱水干裂,承载力差,对边坡和路基的填筑压实是一大挑战。

边坡挡土墙的设计同样让人抓狂。外行眼里,该挖的挖,该填的填,路基不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实际上,它不像桥梁,墩就是墩,梁就是梁,受力明确;也不像隧道,有一套一套成熟理论。做挡土墙,首先要了解边坡土的压力及滑坡等病害的土压力情况。读大学时方应杰和何寿珍都怕这个,老师上头讲,他们下头听,一知半解。

成昆线中段,需要设计建造的路基挡土墙比比皆是。何寿珍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开展《挡土墙标准设计图》的计算工作,为施工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四总队把管区划分为几个小段,各个段都有总体组,组成人员涵盖各个专业。何寿珍所在的总体组管着四个勘测队,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没一天不是从天不亮跑到天黑。

西昌市北,热水河一带的路基已在按图施工,铁道部的领导现场调研,质疑道:“为什么不走河对岸?”

是河谷里的泥石流堆积物引发了领导的担心。最好的答案写在现场,写在工地上。铁二院、四总队领导带着何寿珍他们跑了一个星期,一直从西昌以南核对到金沙江边。事实和数据解除了领导的担心,何寿珍他们对自己交付施工的设计方案,彻底打消了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