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大决战(6)

书名:大成昆本章字数:2841

外面发生的一切,正在孙水关1号隧道指导施工的406工程队技术员张洮一无所知。头年12月23日,孙水关1号隧道4号横洞与正导坑交叉处接连塌方,造成十五人死亡、六人受伤。414工程队元气大伤,406工程队奉命补位。越是胜利在望,越不敢掉以轻心,这段时间,不管该不该张洮上班,一有时间他就往隧道里跑。跑和不跑总是不一样的,这天,隧道掘进速度再创新高,张洮同调度员老刘边讨论次日工作边往外走,一抹浅浅的笑意,挂在他的脸上。

走到隧道口,张洮愣了一下,脸色大变。架在山顶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紧急通知:“414工程队、406工程队工棚和人被泥石流冲走,大家快去抢救,快去抢救!”

“你去叫人!”张洮把图纸往老刘手中一塞,转身冲进雨幕,冲向孙水河边。

闪电一道接着一道,像电压不稳的灯泡挂在天地之间。张洮由此得以看清,泥石流像一条粗壮的黄龙贴地狂奔,下午进洞前还打过照面的工棚不见了,堆在河岸边的沙石、水泥、钢材也都无影无踪。

探照灯调来了。灯光打在回水沱上,几十截“木材”沉沉浮浮。

“是人!”有人喊。大家定睛再看,果然不是木材,是人!

黄远波捶胸顿足大哭起来。迅即,悲声四起,盖过了雷声雨声。

战士刘光华率先跳进水中。紧随其后,张洮“扑通”入水。406工程队的工人,前赴后继往水里面跳。

回水沱里捞起的五十多个人都没了呼吸。大家正满含悲痛清理遗体,河对岸隐约传来人声。

十几辆解放牌汽车朝着对岸亮起灯光。灯光下可见浊浪翻滚,可见对岸的河边怪石嶙峋,离河岸远一点的地方却是一片黑暗。

呼救声还在传来。顾不得许多了,张洮咬着手电筒,奋力游向对岸。

又是催人泪下的一幕:二十多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乱石丛中,眼睛、耳朵、鼻孔、嘴巴都被泥沙填满。

这次山洪泥石流,伤五十九人,淹死、冲走一百零四人。

后来,铁二局四处在新铁村车站旁为遇难者建起烈士陵园,竖立起筑路烈士纪念碑。

张洮他们需要直面的,除了失去战友的伤痛,还有战友未竟的事业,还有愈发紧张的工期。

只有懦夫才沉溺悲伤,强者的目光,经历再多曲折,也会投向前方。擦干眼泪,挽起袖子,这群铁骨铮铮的汉子,投入了新的战斗。

不出意外的话,成昆铁路通车庆典将于7月1日举行。

当然不能出意外。中央代表团已整装待发,大凉山上、成昆铁路沿线,人们翘首企足。

成都马家花园,“铁西指”指挥部,何辉燕将军钉子一样钉在办公桌前。

进进出出的电话没有断过。一些工地还在抢工,告急、诉苦、担心的声音还在传来,施工中的问题还在暴露……

该鼓励的鼓励,该安抚的安抚,该赶工期的赶工期,该出主意的帮着想办法。

目光落在台历上,何辉燕想起离京赴任时总理的叮嘱:“务必‘七一’通车。”

电话又响。何辉燕皱起眉头:“什么?你再说一遍!”

红峰展线尽头的两河口隧道已经竣工,正在清场。一个小时前的下午3时,隧道里传出一声巨响。过了不到一分钟,隧道再次塌方。而后,规模不小的塌方又有几次。

次日凌晨3时,何辉燕赶到两河口。铁二局老领导黄新义、刘文已从甘洛赶来,陆效成、姚佐周也在现场。

塌方发生在成都端,数万方土石堵在洞中,要抢通至少还要半个月。

有人建议向上级报告,延迟通车。

何辉燕能答应吗?

当然不能!

“人民铁军”的光荣称号不答应。从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成立,到1953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历史。解放战争中,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大兵团作战部队调动、后勤补给和重型装备运送,因此如虎添翼。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时一年,铁道兵完成了敌人预言非十年八年不能完成的抢修任务。三年抗美援朝,敌人出动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七架次飞机,向志愿军铁道兵团已修通的铁路线投弹十九万枚,重约九点五万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向英国本土炸弹总量的一点五倍。在缺少大炮、飞机保护的情况下,铁道兵与敌人争夺铁路线。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跳进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冰河抢修桥梁,在子母弹炸断双腿的情况下爬行三百米点燃警告响墩,在钢轨出现意外时用螺丝扳子连接钢轨,以身体顶住扳子放行十八列军列,最终使朝鲜的铁路线由志愿军入朝时的一百零七公里延伸到了一千三百九十一公里,向前线输送兵员和物资三十八点五万车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朝鲜战场凯旋后,铁道兵奉命抢建广西黎塘到广东湛江的黎湛铁路、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又是大获全胜。日本侵占东北时,曾四次试图修建森林铁路,四次被年冰冻期长达七个月、气温低至零下五十七摄氏度的严寒逼退。铁道兵一举打破严寒地区不能修建铁路的魔咒,于1967年6月28日,实现了嫩林铁路的嫩江到加格达奇段胜利通车。“铁军”,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人民铁军”,朱总司令的高度赞誉。延期通车,相当于向敌人屈服,向后方退缩,这不是军人的选项,不是“铁军”的性格!

牺牲在成昆线上的战友不答应。三线建设启动,铁道兵扩编至三十七点二万人。朱总司令提议,毛主席同意,周总理安排,三分之一的力量上成昆,承担六百六十七公里铁道线建设任务。六年会战中,一千二百余名铁道兵战士为早日抢通成昆线献出了宝贵生命。加上铁路工人和民工,牺牲的战友,达二千五百多名。生死关头,他们尚且在向前冲锋,关键时刻,我们又怎么能选择后退?

何辉燕不答应。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路走来,何辉燕不认得“后退”二字。作为铁道兵参谋长,他指挥修建过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全长九百八十九点七公里的包兰线,为建设北部边疆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指挥大兴安岭林区铁路会战,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决不回头的指挥员”,是几十年南征北战赋予他的隐形勋章。首长的重托、战友的信任、将军的荣誉,如何辜负得起?

目光从远处徐徐收回,何辉燕的脸上,没有一丝犹豫。暴雨后的孙水河汹涌澎湃,何辉燕的话,压住了震耳的涛声:“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成昆线不就是这样修过来的吗?办法总比困难多,牵住牛鼻子,再犟的牛也降得住!”

四个人牵住四只角,图纸在离地一尺处铺开。

思路逐渐清晰、定型:绕过全长二千零七十一米的两河口隧道,抢架一座临时军用桥梁,确保按时通车!

天刚放亮,孙水河谷已是人潮汹涌。铁道兵来了,铁路工人来了,架桥所需的吊机、钢材也在连夜运来。

1970年6月29日,夜的深渊里,何辉燕钉在施工现场。

每个焊点都是蓝光闪烁。远远望去,星空下面,也是一片星空。

几十个战士肩扛钢轨从桥头走来:“嗨佐!嗨佐!”

眼皮下,一个工人正紧固螺丝。何辉燕接过扳手,套住螺帽,使劲往怀里的方向一扳,纹丝不动!

这天晚上,何辉燕没有离开大桥。

6月30日凌晨,中央代表团专列驶出甘洛站,两河口临时军用桥上,分秒必争的抢建还在进行。

3时9分。汽笛的长鸣、品字形的机车大灯划破沉沉夜幕,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同漫山遍谷的建设者的心跳声,交织在了一起。

3时10分,专列缓缓开上临时军用桥。一刻钟前,临时军用桥最后一颗螺栓,由何辉燕将军亲手拧紧。

没有欢呼震天,没有掌声雷动。看着火车从桥上开过,连续奋战了五个昼夜的勇士们,静静伫立原地,一任夺眶而出的泪水,洗去满身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