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七、识心与明心(1)

书名:张栻传本章字数:2215

侯外庐先生在其担任主编之一的《宋明理学史》中曾指出:“张栻与其师胡宏一样,可以看作是‘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物。”深究张栻思想,事实的确如此。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太极、性、理和心等有层次性的范畴序列的本体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中,还突出体现在他的认识论中。张栻的认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识心、明心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其理论根据是“心理合一”,即认识的主体包含着原来被认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本来就是同一的,因此认识乃是体验心中的理。二、认识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是旨在体验心中之理的居敬省察,另外与此向内的功夫相联系的是“格物致知”这种内心省察的“居敬”方法,从根本上说是道德修养方法,其主旨是引导人们离开现实生活,排除所谓物念,使之超乎客观世界。与上述心理合一相反,离开现实世界的内省直观最终导致了主观与客观的分离,认识变成了离开客观物质世界的冥心自省。这种内向的认识方法必然要通向道德修养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性便成为张栻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举凡认识论都必须回答“被认识的客体是什么”的问题,必须回答“此客体与主体是否有同一性以及怎样同一”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张栻的回答是极其明确的。简而言之,张栻以为认识便是识心和明心,亦即是说心是认识的客体。他说:“欲知太极,先识吾心。”有时他又称之为求心,说:“理义存乎人心者,不可泯也,盖学者求诸此而已。”学习和受教育固然是为了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才能,然而这一切的目的归根结底乃在求心。张栻的学生游九功对此深有体会,说:“宣公教以求放心。”求心意即“求放心”,换言之也就是“存心”,即“持是心而勿失也”。张栻认为能否做到这一点,不仅关乎纲纪得失,而且关乎“收其放而存其良”。为此他说:“心也者,万事之宗也。惟人放其良心,故事失其纲纪。学也者,所以收其放而存其良也。”反过来说,要不失纲纪,持是心而勿失,就时时刻刻识心、存心,必须执着,一以贯之,而不能“有时而心,有时而性”。静止中进行观察尚且如此,在变动中观察更应如此,识心始终是认识过程中具有第一义的,因此他说:“自性之有动,谓之情,而心则贯乎动静而主乎性情者也。”如果做到了识心与存心,那么即体验到了心中之理,故为“明心”,由此表明认识上升到了致知的高级阶段,所以张栻又说:“致知所以明是心也,敬者所以持是心而勿失也。”把致知看作明心,自不待言,此认识并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恰恰相反,同所有唯心主义一样,是离开客观实际的单纯的内心省察,因此所谓认识必然是在主体中寻求世界的一切,必然会在主体中寻求和发现自以为原来存在着被认识的客体,从而求此二者的同一性。张栻的识心、存心就是这样的。

关于在认识的主体中原来就包含了被认识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本来就是同一的,这是张栻认识论的根本思想。这在他的心与理关系的论述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理,本来是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理是绝对的,是世界万物的主宰,诸如心和性均由它支配,心与理为二物,不可等同。然而张栻认识论与程朱理学不一样,虽也讲理,但突出了心的地位,把理纳入了心的范围,相似于陆氏心学,把理、心视为同体的,其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具体地说,天是理的自然状态的表现,即所谓“天者,理而已”,理即天,天即理,这是指理的一种自然状态。“命于人为性”,这就是说,当理即天改变自己的自然状态并被人们禀受时,此理则变成了性,天理变为人性,承受体不同了,形态变换了,但理的本质仍然未变,性也就是理,所以张栻说:“天下之言性,言天下之性也,故者本然之理……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物,夫其有是理者,性也。顺其理而不违,则天下之性得矣。“性与理的关系如此,那么心和理的关系如何?“主于性为心”,这就是说,当理被人禀受并化为性时,其理也就变成了心,通过性的桥梁,心与理合一了。“突然之理自得于心也”,又说“事有其理而著于吾心”。理存乎人心中,乃是一种普遍的、绝对的现象。“天理之存于人心者也,人皆有之”,无论何人,要认识和寻求理,只需向心中求,要认识世界,只需在心中体验,根本不必外求,只需内心省察,因为心和理本来就是同一的,天也,性也,心也,只是所取不同,而其本质都是一样,即所谓“而体则同”。

承认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的关系,这并不是错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此,而在于此主客观何以同一,怎样同一。如果主客观是种矛盾即差别的同一,不是二者的绝对等同,而且此同一又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也正是认识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但是,张栻上述的认识并非如此。虽然他意识到并强调了在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的同一性的问题,但此“同一”是取消了主客观矛盾的同一,不是实践基础之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相反地,而是主观包括了客观,客观本来就存在于主观之中。他说:“万事具万理,万理在万物,而其妙著于人心。一物不体则一理息,一理息则一事废。一理之息,万理之紊也;一事之废,万理之堕也。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心主宰理,说明心万能而又万有,本具一切,这无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夸大,把它夸大为世界的主宰,夸大为世界的本质,以至于把世界万物看成是心的流行发现,因而认识便是体验心,从心中发现世界一切。由此可见,张栻以识心、明心为宗旨的认识论不是反映论,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