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童年的记忆碎片(2)

既然杜甫参加的典礼不是进士考试,那么诗中提到的这次国家盛典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杜甫这次“观光”的国家庆典很有可能是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封泰山的出发仪式。玄宗封禅泰山,是开元年间的一件大事。天子大驾发自东都洛阳,有很多皇亲国戚、高官显贵跟从,一定有一场隆重的出发仪式,杜甫所谓“早充观国宾”可能是指此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南逢李龟年》中提到的李范和崔涤,都曾陪同玄宗一起东封泰山。崔涤更是玄宗封禅泰山的有功之臣,从泰山封禅回来后,他被玄宗擢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子。可能是操持这次封禅大典累坏了,崔涤于开元十四年因病去世,玄宗追赠他为兖州刺史。所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这两句诗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亲历“开元全盛日”的杜甫,少年时代曾亲身经历了国家最隆重的一次典礼,极有可能是开元十三年玄宗封禅泰山。至于杜甫作为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座上客是否有资格从行至泰山,这确实是个问题,在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之前只能存疑了。但少年杜甫起码目睹了玄宗庞大的封禅队伍从洛阳出发时的盛大仪仗,因此,这次标志着国家兴旺昌盛的典礼也给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对他“致君尧舜”政治理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样重要的信息竟然被历代的杜诗注家们轻易地忽略了。

杜甫少年时代活跃的身影,我们从杜诗中还能找到一些证明。《壮游》中已经提到“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崔尚、魏启心等人交口称赞少年杜甫的诗才,认为他很像汉代大文学家班固和扬雄,那么《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说的应该也是杜甫少年时的情形。“赋料扬雄敌”和“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是多么的相似!而且杜甫这个少年天才的名声,竟然惊动了当时的大文豪李邕,他慕名主动前来结识这个少年,甚至连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翰也愿意和杜甫做邻居。《壮游》又云“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也可看出少年杜甫的傲气与自负。朱鹤龄在《杜工部诗集辑注》中指出:“邕、翰皆公同时前辈,‘识面’‘卜邻’乃当时实事。”既然是“实事”,那么我们下面就分别考察一下李邕、王翰与杜甫初识的时间。先看杜甫和李邕的交往:天宝四载夏,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相会于济南历下亭,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云:“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后来他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又云:“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其中“重叙东都别”之句表明,二人的济南之会并不是初次相逢,此前他们曾在洛阳见过面。据朱关田《李邕年谱》,李邕开元年间曾两次入洛阳,第一次是开元十二年由陈州刺史任上,第二次是开元二十九年七月由滑州刺史任上。开元十二年和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均在洛阳,所以他在《八哀诗》中所说的“东都别”不知是指哪一次。但是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已经三十岁了,而立之年的杜甫受到前辈李邕的赏识固然值得骄傲,不过也并不值得特别炫耀。但倘若是开元十二年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开元十二年李邕将近五十岁,而杜甫才十三岁,若前辈李邕前来求识面的话,那对少年杜甫来说真可谓是一种殊荣了,自然是值得夸耀的。因此“李邕求识面”极有可能发生在开元十二年。同样,“王翰愿卜邻”的时间也是可考的。假如王翰卜邻确有其事的话,那他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和杜甫在洛阳会面呢?考《旧唐书·王翰传》:开元十四年,张说罢相,王翰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卒。也就是说,只有在开元十四年被贬以前,王翰才有可能与杜甫为邻;而开元十四年杜甫刚好十五岁,这正好说明“王翰愿卜邻”极有可能是其少年时代发生的事。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叙述顺序: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见,从“甫昔少年日”一直到“王翰愿卜邻”,说的都是杜甫十四五岁时的事情,这几句是诗人自叙少年读书时期的“挺出”之才。若将前面的“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解释成二十四岁参加进士考试之事,而后面又说自己十四五岁为李邕、王翰所赏识,便于叙述顺序上出现了前后颠倒,显得语无伦次,因此旧注的解释就显得愈发不可信了。而将“早充观国宾”解释成少年杜甫参观过开元十三年玄宗封禅泰山的出发典礼,便和下文的“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在时间上相吻合,无疑更加合理。

总之,杜甫的早年事迹虽很多已不可考,但通过杜诗中的蛛丝马迹,使用“以诗证史”“以杜证杜”的科学方法,我们还是可以窥见杜甫早年一些被忽略的事迹,特别是他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时的经历,虽然这些事迹已经非常模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这两句诗透露出一个令人难以察觉的信息,即杜甫少年时在东都洛阳曾目睹了玄宗封禅泰山的出发仪仗。盛世的辉煌给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后来当他面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时,对盛世的缅怀就显得更加强烈。他在《忆昔二首》其二中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悲痛和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我们从他目睹开元盛世的经历来看,或许就更容易理解其心理动因了,这都是考察杜甫早年事迹带给我们的启示。

赞曰:

唐杜肇始,远自伊祁。襄阳武库,枝叶纷披。

文武传家,近代凌夷。李杜苏崔,文名永垂。

侠烈相续,挺剑扬眉。哀哉孝童,身死忘危。

义阳敦教,妙女好儿。勤孝死悌,燕国铭碑。

永昌被难,命悬如丝。岂无至痛,诗圣惜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