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漫游齐赵(2)

“伐木丁丁山更幽”系用《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典,兼取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妙在能把典故与途中所见景物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如此用典,使人不觉,真可谓“水中着盐”了。诗中的“石门”,清代大文学家孔尚任认为是曲阜城东北五十里的石门山,此山南面还有两个小丘,俗称金耙齿、银耙齿,与杜诗中的“不贪夜识金银气”之句恰好对应。第二首诗写得更有情趣,特别是颈联“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用典轻松幽默。杜康为酿酒的始祖,晋代的张公大谷之梨也是名产,诗人说:这酒本来是我们杜家酿造的,现在却要劳您相劝;张公之梨是出名的水果,恰好您也姓张,所以也不必到别处寻。诗中的隐士张玠是隋末首劝李渊、李世民起义的刘文静的外孙,为人豪侠义气,淡泊名利。他的儿子张建封也慷慨尚义,礼贤下士,代宗大历初年,张建封曾在湖南观察使韦之晋幕府任参谋,杜甫晚年漂泊潭州时曾遇见他,作有《别张十三建封》,诗云:“相逢长沙亭,乍问绪业馀。乃吾故人子,童丱联居诸。”“童丱”,即指张建封,当年杜甫拜访其父张玠时,张建封还是个孩子,几十年后他又在湖南偶遇故人之子,张建封已成栋梁之材,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在这次齐赵之游中,杜甫于开元二十七年秋在兖州附近的汶水一带结识了大诗人高适。杜甫《奉寄高常侍》云:“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高适《东平路作三首》其二云:“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也提到这年至山东、赴汶阳之事,因此高、杜两大诗人的初交当始于此年,后来天宝三载杜甫与李白同游梁宋时又遇到高适,那时他和高适已经算是老朋友了。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结束了齐赵之游,回到了洛阳,又去了偃师。他在偃师西北首阳山下的杜氏家族墓地旁边建造了一间土室,便于祭奠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在寒食节这天,杜甫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文曰:“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又云:“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杜甫经过两次漫游,这时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浪漫的少年时光已经成为过去,该考虑下一步的人生道路了,所以他在祭文中表示要以杜预为楷模,继承杜氏家族的文学与武功传统,建立功业于当世。学界一般认为杜甫于此时与杨氏结婚,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小子筑室,首阳之下”的误读,下文详说,这里先放下不表。这年东都洛阳又闹了水灾,伊水、洛水及其支流都泛滥成灾,冲毁了不少庄稼和居民房舍,洛阳的天津桥及东西漕也都被洪水冲坏,溺死千余人。山东这年也同样是大雨成灾,杜甫的弟弟杜颖此时正在齐州临邑任主簿,负责河防工作,来信向杜甫诉说了自己的忧虑之情,于是杜甫写了一首《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安慰杜颖,诗云: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此诗记述了水患之烈与人民受灾之苦,然而全诗充满了战胜灾害的信心,风格豪宕雄健,是杜甫现存的第一首排律。临邑属齐州济南郡,即今山东临邑县。杜颖此时担任临邑县簿曹。有读者也许会纳闷,既然弟弟杜颖都已经入仕做官,而作为兄长的杜甫为何到了三十岁还是个平头百姓呢?精通唐代官制的洪业先生指出,杜甫之父杜闲此时已经去世,杜闲所任最后官职是朝议大夫,按照唐代的门荫制度,他的一个儿子可以凭借荫补入仕得官。杜甫是家中长子,按理说可以顺理成章地获得这个入仕机会,但他显然放弃了这个机会,把这个荫补的名额慷慨地让给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杜颖。杜甫一生笃于兄弟情谊,从他谦让荫补机会之事便可见一斑。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即天宝元年至天宝三载,杜甫都在洛阳和偃师生活,这是他漫游的间隙期。杜甫之所以暂时停下了漫游的脚步,恐怕与他的几位亲人相继去世有关。杜闲卒于开元二十九年,按照唐代丧制,杜甫应该为父亲守孝三年。然而刚过了一年,杜甫的二姑万年县君于天宝元年又卒于东都洛阳仁风里,六月二十九日,迁殡于河南县平乐乡,杜甫饱含深情地为二姑写下《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杜甫母亲崔氏在他还不懂事时就去世了,杜甫是由二姑抚育成人的,因此二姑实际上扮演了杜甫母亲的角色。如今父亲和二姑相继去世,杜甫悲痛莫名,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之中。处理完两位老人的丧事之后,杜甫在偃师的陆浑庄定居下来,为亲人守孝,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这期间他也偶尔在洛阳和偃师周围走动,曾去凭吊过大诗人宋之问的故居,作《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云: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宋之问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其律诗稳顺声势、属对精切。他做过考功员外郎,与杜甫祖父杜审言同为修文馆学士,二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之问在首阳山建有别墅,这里山水秀丽,景致清幽,杜甫行经此别墅时,有感于前辈诗人已然凋零,空留旧馆于首阳之阿,物是人非,满目悲凉,不禁生出伤悼之情。杜甫还曾去左氏庄探访友人,《夜宴左氏庄》云: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在一个美好的春夜,诗人在左氏庄里参加夜宴,风林初月、夜露春星、暗水花径、草堂扁舟,天文地理,重叠铺叙于一首诗中,却浑然不见痕迹,而且逐联紧接,一气说下,八句如一句,均紧扣“夜宴”二字,用意精绝。特别是“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二句,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正可作为杜甫这段生活的诗意总结。诗的结尾用了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与李白《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一样慷慨潇洒。这两年中,杜甫和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都有交往,郑潜曜是郑虔的侄子。天宝三载,杜甫作《重题郑氏东亭》一诗,这时杜甫与郑虔还不熟识,其与郑虔结为忘年之交,当在天宝五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