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野无遗贤”——中国考试史上的奇闻

天宝五载春,杜甫西归长安,开启了困居长安十年的人生历程。

当时士子的进取之路主要有四种:参加进士考试、投赠干谒权贵、从军边塞、直接投匦献赋。杜甫尝试了前三种方式,都没有什么结果,生活变得潦倒不堪,无奈之下他只好试着走第四条路。后因献《三大礼赋》被玄宗赏识,从而获得入仕机会,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杜甫确实是个旷世之才。不过杜甫这几条路走得都非常艰难,充满了心酸,在长安蹭蹬十年方得一微官。

困居长安十年是杜甫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由于求仕的过程极为坎坷与艰难,杜甫在京师长安日益贫困潦倒,他逐渐由衣食尚能自给发展到要去权贵家里讨些残杯冷炙,也由初入长安时的心高气傲、意气风发变成被迫向生活低头,有时为了衣食他甚至会低声下气、仰人鼻息。正是由于跌落到尘埃里,亲身经历了世间的诸般苦难,杜甫才有机会充分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也才能窥见大唐盛世之下隐藏着的社会危机,并奏响诗史的厚重琴弦。下面我们试着以杜甫长安求仕的经历为主线,剖析一下诗人这十年来的人生遭遇及其心路历程。

天宝五载春,杜甫西归长安,开启了困居长安十年的人生历程。初入京师的杜甫,还沉浸在裘马清狂的漫游之中,接连写了几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过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仕途上面来了。当时士子的进取之路主要有四种:参加进士考试、投赠干谒权贵、从军边塞、直接投匦献赋。前三种入仕方式极为常见,而第四种直接向皇帝献赋这条道路则最难走通,通过这条道路入仕者寥寥可数。杜甫在求仕过程中还处处碰壁,生活变得潦倒不堪,无奈之下他只好试着走第四条路,通过种种努力最终竟然走通了,他因献《三大礼赋》而被玄宗赏识,从而获得入仕机会,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杜甫确实是个旷世之才。不过杜甫这几条路走得都非常艰难,充满了心酸,他没想到来长安求仕是如此坎坷,竟至于蹭蹬了十年方得一微官,以杜甫的才华尚且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已经黑暗到了何种程度。

初来长安时,杜甫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就能获得官职,即所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对自己的才华虽有足够的把握,却不知现实政治的腐败黑暗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因此挫折和失望总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杜甫初来长安时交友的起点还是很高的,他首先出入的是汝阳王李琎的府邸。杜甫能结交上汝阳王李琎,很可能与杜甫的家世有一定关系。如前所述,杜甫的外祖父母分别出自舒王李元名、义阳王李琮一支,因此他能与李唐皇室贵族攀上亲戚。杜甫《壮游》诗云:“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诗中的“赏游实贤王”说的就是汝阳王李琎,说明李琎对这个青年诗人的才华非常赏识。李琎是宁王李宪长子,李宪为睿宗长子,睿宗当年议立太子,正在犹豫不决之时,李宪以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及拥立睿宗有功,坚持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因此玄宗即位之后对李宪很是感激,其卒后追封他为“让皇帝”,李宪的后代也多封王封公。汝阳王李琎喜欢饮酒,爱和贺知章等文人交游,所以他的浪漫行为被杜甫写入《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李琎因此成为“饮中八仙”之一。杜甫晚年所作的《八哀诗》中就有一篇《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缅怀了李琎的贤德与知遇之恩。此外,李琎的六弟李瑀与杜甫的交往也很密切。天宝十五载,李瑀跟从玄宗幸蜀,封汉中王,加山南西道防御使。到了肃宗朝,他因事被贬为蓬州长史。宝应元年,杜甫漂泊到梓州时又与李瑀重逢,曾作《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诗云:“西汉亲王子,成都老客星。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大历五年,杜甫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中将汉中王李瑀称为自己的“海内忘形故人”,可见二人关系的密切程度。不过李琎和李瑀这些关系都只能为刚入长安的杜甫提高一些声望、增加一些机会,却不能帮他直接获得官职。天宝五载的除夕之夜,杜甫是在长安旅社中度过的,他半夜赌博寻乐,输了个精光,还为自己解嘲说:“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杜甫此时可能还想不到,在新的一年里自己会有一次入仕的良机,当然他也将经历一次次的失落与挫折。

天宝六载春,唐玄宗下诏,令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来京师就选。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考试并非常科进士考试,属于“恩科”,是皇帝心血来潮的产物。皇帝既然做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姿态,天下前来应征的士子自然非常踊跃,他们都期望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这次特殊的考试取得功名,在仕途上一展宏图。杜甫与元结、孔巢父等人都参加了这次考试,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此时一个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和实施着。元结曾在《喻友》中云:

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这次考试是由权相李林甫主持的,李林甫是唐代著名的奸臣,为人狡诈多计,他善于察言观色,溜须奉承,又阴险毒辣,人称“口蜜腹剑”。不学无术的李林甫玩弄权术,蒙蔽唐玄宗,做了很多坏事。为了能够一手遮天,他最害怕耿直无畏的士子们借机揭露朝政的腐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恐泄漏当时之机”,因此李林甫极力阻挠这场考试,从郡县选拔到台省复试,李林甫都故意横加干涉,设置重重障碍。李林甫又找“举人多卑贱愚聩”的借口,不让玄宗亲临考场,而是“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一场考试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中选,于是李林甫上表祝贺玄宗,以为“野无遗贤”,直白地说就是证明皇帝统治得好,有才之士都已经选拔上来了,剩下的都是些无能之辈,当然这其中就包括杜甫、元结等人。

这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是中国考试史上最荒唐的事件,它的发生表明了唐玄宗已经完全昏聩,也再次证明了李林甫权倾朝野、翻云覆雨的邪恶本领,说明唐王朝的政治正由清明公正急剧转为黑暗险恶。这次考试的失利,是杜甫在求仕过程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残酷的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浇醒了他的求仕之梦。多年以后,天宝十二载杜甫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沉痛地回忆了这段经历:“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诗中“阴谋独秉钧”的“前政”,即指李林甫。此时权奸李林甫已经去世,杜甫才敢在诗中向人诉说自己的悲愤感受。这次特殊考试离奇落选的经历深深刺激了杜甫,此后他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然而生性倔强的杜甫并没有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将求仕的重点转为向达官贵人干谒投赠,可这仍是一条充满心酸和血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