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华州任上(1)

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在华州任上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心情很是沉重,情绪非常低迷。其间,他曾于年底返回洛阳探亲,在归途中写下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该组诗表明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战乱和饥荒的威胁,生活的困馁无助,对昏君的反感与决绝,最终促使杜甫下定决心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官职。他带领全家远赴秦州,从此走上了一条更加艰辛坎坷之路。

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杜甫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挫折。他在华州任上心情抑郁烦闷,但仍努力处理公务,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平叛形势。其间,他曾返回洛阳探亲,在归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到了乾元二年秋,杜甫终于决定弃官西去,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前后共计一年零两个月。

乾元元年六月,四十七岁的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肃宗贬出京城,来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官阶是从七品下阶,主要负责华州的文教事务,包括考课、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医药、丧葬等。杜甫由皇帝的近臣外放为州县参军,心情可想而知。在他赶赴华州的前夜,好友孟云卿来访,二人樽酒话别,互诉衷肠,杜甫写了《酬孟云卿》,诗云: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

第二天早晨,杜甫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带着家小离开长安奔赴华州。临行前,他还特意从长安城西的金光门出城上路,为的是和住在那里的亲友们道别辞行。经过金光门时,他想起去年自己就是从此门逃出长安的,不禁悲慨万端,于是写下《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一诗,诗云: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诗中说去年我就是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冒死逃奔凤翔行在的,当时长安的西郊还充斥着胡兵。一路上屡次遇险,艰辛备尝,即使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心惊胆战,被惊散的魂魄好像还没有招回来似的。可没有料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自己便被朝廷贬谪外放,仍然要经过这道金光门离开长安,时移世易,令人感慨不已。杜甫由皇帝的近侍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然是党同伐异的肃宗所为,不过诗人仍说“移官岂至尊”,这是为尊者讳的写法,但诗人既然点出了“至尊”,当然是把这笔账算在肃宗头上的,其中隐含了他的悲愤和指斥。不管怎样,诗人于临去之际勒马回望长安,但见千门万户,重重叠叠,正如自己杂沓的心情一般。虽然他已看透肃宗的为人,但仍为国事而感到忧虑,故而在都门外徘徊留恋,久久不忍离去。

华州在长安以东一百八十里,杜甫途经郑县西溪亭时,在此稍做休憩,写了一首《题郑县亭子》,诗云: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郑县西溪亭矗立在涧水旁,周边景色清新,郁郁葱葱的柳树遮掩着长春宫,华山山腰为云气遮断,莲花峰高出云上,下瞰关中大路。“野雀群欺燕”“山蜂远趁人”,诗人就眼前之景抒发备受群小欺凌之隐痛,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被贬时的心境。

华山在华州东南六十里,为五岳之一,以峰峦奇险闻名天下。杜甫在华州任职时常远眺华山,曾作《望岳》,诗云: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是杜甫继早年眺望泰山之后的第二首《望岳》诗,头两句通过想象将华山主峰形象地比喻为一位老人,其他较矮的山峰如儿孙般罗立在它身旁,这个比喻幽默诙谐。诗人想拄着仙人的九节杖,登上玉女峰去寻找玉女洗头盆的遗迹。华山的峡谷险窄,进入车箱谷后便无归路,箭栝峰直通南天门,这既险峻又陡峭的华山之路正是诗人自己人生道路的艺术折射,这说明杜甫是以凝重的目光审视着自然,同时也在体味着个人的坎坷经历,他是将自然与人生进行着对比和思考。他想等天气稍微凉冷之后,再登上烟云诡谲的华山险峰,向西岳之神白帝讨教天道真理和人生真谛,为何忠臣反而被贬,小人却都飞黄腾达?问神求仙,倾诉苦闷,这正是杜甫在仕途失意后内心极为困惑的表现。

杜甫来到华州时已经入夏,天气十分燥热,华州司功参军这个职务要求他每天都要埋头处理大量的往来文书,更让杜甫心情备感烦躁,他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七月,天气酷热,饭菜无法下咽,白天苍蝇扰人,夜间蝎子出没,这些都让诗人极不适应,但作为政府官员,每天还得穿戴整齐到州衙里办公,去处理那些堆得很高的文书,如此境况下杜甫简直想发狂大叫,他望着南面山壑里的青松,幻想着要是能“赤脚踏层冰”该多么清凉快意啊!

虽说牢骚满腹,心情不好,但杜甫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认真处理了不少公务。七月间,他为华州刺史郭使君写了篇《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进献给皇帝,文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战场态势,告诫肃宗要吸取至德二载收复两京时叛军曾诈降的教训,主张一举歼灭残寇,不给其喘息之机。文中还提出了以几个部分的唐军“相与出入掎角”的用兵策略,以期彻底消灭安庆绪残部,并附上形势图加以解释说明。这篇图状不仅显示出杜甫的军事才能与韬略,更重要的是,它说明杜甫即使遭遇贬谪依然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平叛大局。乾元元年十二月,华州举行进士考试的初选,作为司功参军的杜甫负责为举子们出题,他共拟了五道策问题目,即《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这五道策问立足于战乱未平的现实,分别从赋税、驿马供应、水路运输、军队给养、货币改革诸方面提出问题请考生作答。杜甫提出的这些问题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他“贵切时务”的思想倾向。然而对早已习惯考试文辞的华州举子们而言,对此次策问考试中过多的时务题目难以适应,甚至颇有怨言,这让杜甫深感无奈,乃至对司功参军之职都产生了厌倦之情。洪业先生就认为,《秋兴八首》中“刘向传经心事违”一句就是指杜甫在华州办教育没办好,差点闹出学潮。在杜甫一生所任官职之中,确实只有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勉强可与“刘向传经”产生联系,洪业先生这种大胆猜想虽未必允当,却颇能启人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