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2)

虽说这次段子璋之乱没有波及成都,但杜甫一家的生活仍然艰苦,谁让诗人的生活总要仰仗于人呢?彭州刺史高适接济过杜甫,但高适的接济也只是偶尔为之,有时甚至是指望不上的,所以杜甫才在《狂夫》中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这也反映了当时他经济上的拮据与窘迫。他还曾写诗向高适求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也不知高适是否真的救了他的急。他还曾前往唐兴县寻求帮助,应县令王潜之约,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这是杜甫集中唯一的一篇记体文,记述了县令王潜能够在不扰民、不烦公的情况下,竭个人之财力兴修客馆的无私之举,可见王潜是个品格高尚之人。杜甫在生活困难的时候曾写诗给王潜,希望得到他的援助:“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诗中说自己如同患病的千里马,想食用优厚的草料,希望王潜能慷慨大度地施行救助。后来杜甫再次给他写信说:“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那鸿雁哀鸣,是为求稻粱,诗人的饥寒之音,着实令人动容,而他和王潜的友谊,似乎也是超乎寻常的。除了亲友们的接济,杜甫平时也只能通过与当地官员的交往获得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他在《百忧集行》中说: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强将笑语供主人”,这对性情率真的杜甫来说是一种折磨,但为了衣食,他只能与地方官吏虚与委蛇,违心地和主人谈笑应酬,他知道自己必须得这么做,因为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们。但这次杜甫还是空着手回来了,没带回什么吃的东西,回来后和妻子面面相觑,均愁思不语。宗文、宗武和两个女儿都正在长身体,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孩子们都饿得难受,在门外大哭大闹地向他索要饭吃,这都在诗人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上元二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拔掉了草堂前的一棵老楠树,杜甫很是难过,哀叹道:“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到了秋天,一场暴风卷走了浣花溪草堂的茅草,南村群童抱茅而去,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茅屋到处漏雨,寒冷彻骨。面对如此困境,杜甫彻夜未眠,他想到不知还有多少穷苦的百姓此刻也瑟缩于秋风秋雨之中,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诗生动传神地把杜甫当时面临的窘迫状况写了出来,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使是在如此穷困之中也未沉湎于个人的不幸与痛苦,而是能推己及人,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和他一样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希望天下寒士皆能于风雨中无忧,自己宁可受冻而死,亦在所不辞。这种宁苦己以利人的精神,体现了杜甫深广博大的仁者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其仁爱精神光照千古。有人据此认为,杜甫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安居工程的人,而这一想法的提出竟是在一千两百多年以前!

杜甫看到棕榈树的树皮被人们肆意割剥拿去制绳,此树几近枯死,遂作《枯棕》,诗云: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棕榈树之所以被割剥过甚而枯死,是因为要供应军需,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使得蜀地物穷民困,可见此诗是借物喻人,以枯棕来比喻困于重敛的蜀地人民,他们已经到了几近枯死的地步,所以这是一篇为民请命之作,可见杜甫对民瘼之关心。他还在《病橘》一诗中说:

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橘树生病乃是天意,因为当此战乱未休之时,君王应该克制欲望,但蜀橘不能入贡,恐怕君主会怪罪有司的,诗人由此忆起玄宗为贵妃由南海长途运送荔枝之事。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致使劳民伤财、百姓怨苦,这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甫屡次告诫最高统治者要行俭德,《有感五首》云“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指出君主爱民恤物方是安定之根本,这样才能避免重蹈玄宗之覆辙。杜甫的《病柏》一诗,可谓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艺术缩影,诗云: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诗中的病柏,正是国家由盛变衰的诗意隐喻。这棵生于崇冈的柏树,茂盛的树冠有如车盖,枝干偃蹙,有龙虎之姿,其伟岸的身姿,似有神明依附于其直干之上,因此故老们多向它叩拜。谁想到盛衰倏异,造化难凭,它那千年之根,突然间颜色变坏,柯叶也枯萎憔悴,连那象征着国家祥瑞的凤凰也带着雏鸟哀鸣着飞走了,而猫头鹰这种恶鸟却来树上养子穿穴。诗人久久地伫立于病柏之前,为之惋惜慨叹,他静心思考着天道真理,觉得世间万物的盛衰之道很难弄明白。“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二句,托意深远,语义沉郁,不袭汉魏之迹而能得其精髓。

上元二年秋至宝应元年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西北少数民族进犯川陕地区,集州、壁州、梁州、洋州都发生了胡羌抢麦之事,杜甫作《大麦行》,诗云: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由于战线太长,蜀中的官军根本照顾不过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羌胡把当地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抢走,杜甫用诗歌记录了百姓的苦难和官军的无奈,表达了自己的愤切之情。这首诗富于民歌风味,其中化用了汉桓帝时期的谣谚:“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特别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这种句法将问答缩至一句之内,杜甫也进行了模仿和改造,“问谁腰镰胡与羌”,其中“问谁腰镰”是问,“胡与羌”是答,这使得语言高度浓缩,极富表现力。杜甫在其诗中非常注意向民歌学习,类似的句法比较多,例如《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富贵何如草头露”,《今夕行》“今夕何夕岁云徂”,《天育骠图歌》“是何意态雄且杰”,《寄狄明府》“谁谓荼苦甘如荠”,都是缩至一句之内的问答句式。对汉代谣谚中紧缩句的模仿,充分体现了杜甫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的艰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