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女性需要支持者(4)

书名: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本章字数:2901

如果一个人已经麻木得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不利,那么要他自主地作决定就很困难了。以社会角色分工为核心的女性教育经常会导致形成这么一种概念:女人成不了大气候,她们思维没有逻辑、啰里啰嗦、肚量小、感情用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他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擅长抽象思维,认真仔细、坦诚直率。这是典型的男子汉特征。女人要么在心理上有问题,要么就是悍妇,她们不适合从事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命中注定要在别人的领导下工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女读者会说,当今时代不同了,情况也不一样了,我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肯定能教育成有主见的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简单,我们祖辈对社会角色分工的看法会无情地遗传下来。有很多父母,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家庭传统恰恰把他们想竭力避免的东西传下去,发扬下去了。

有一个女飞机工程师怀孕了,她希望生一个儿子,她认为男孩子对技术的兴趣天生就大于女孩子,而且比女孩子有天资。

索菲亚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她几乎从不玩娃娃,开明的母亲送她的都是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她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中性的,是不分性别的,玩具汽车火车、小型工具箱等都很好地证明了她的这种看法。但是当索菲亚壮着胆子要去爬树的时候,她的母亲吓得赶紧把她叫了下来。误区又起作用了。

贝蒂决意要把自己的女儿教育成一个坚强的姑娘,但是她却向女儿灌输什么“女人动口不动手”,即便遭到进攻,也不要回手,更不要用拳头,而要用嘴巴讲道理。如果女儿做游戏时输了大喊大叫,她会对女儿说:“做游戏不是为了论输赢,而是为了大家都感到快乐。”

人们总是很自然地重新捡起前人已经熟悉的行为模式和教育模式,仿佛一切不是新的好,而是旧的好。尽管有些人已经下定决心,但是她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滑进旧有的行为模式中去。对这些行为模式,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感到很安全。

每个做母亲的都有这样的感受,你讲了一句话,对某事作了一番评价,接着就会感到有些窘迫:“怎么和我妈妈讲的一样!”你本不想说出来的话不由自主地就从舌尖上滑了出来,这个时候做母亲的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到自己的童年,当年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对自己说的。就这样,每个做母亲的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这个周而复始的怪圈,是自己的母亲把家庭的一代代人引入了这个怪圈。

有了早年的所谓“教育成就”,女孩子长大以后的行为就能成为典型的“女性行为”。它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讲礼貌,懂礼仪,依赖性,听话。令人遗憾的是,积极的活力,独立自主性在女孩子的身上却被看作是不正常的现象。

虽然人们在教育女孩子的时候也注意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但是这仅限于一些基本的自助能力,如采购、烧饭、帮助妈妈做家务等。这和严格意义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完全不同。说穿了,这还是培养女孩子要听话。通过这种教育,女人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做好准备,长大要为别人服务。

大人总是一再告诉小姑娘,到外面去玩是很危险的,所以有很多女人害怕离开自己的家,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早在儿童的时候,恐惧心理就已经由大人之手深深地埋在了她们的心中:外面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尤其是晚上出去,或者到国外去旅行,就更加危险了。女孩晚上不能去酒馆闲逛,也不能背个行囊到国外去旅行,这太危险了。

充满体贴的告诫就这样被继承下来,这种告诫的话语比其他任何现实所起的作用都要大。于是女人一遇到某种情况,就会武断地认为它是危险的。有的时候即便是有了积极的感受和经历,这种根深蒂固的基本信念也是动摇不了的。

对待小姑娘,人们不是鼓励她们去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而是暗示她们,最好原来在哪就待在那别动。在关心体贴和爱护的幌子下,小姑娘们被温柔地束缚起来了。久而久之,她们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共识:要寻求保护,要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要和自己熟悉的人待在一起。

大人们用类似的方式告诉小姑娘,她们没有研究数学的才能,没有从事企业管理的本领,总之,通常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取得成功,女人是不具备天赋的。在很小的时候,人们就不让女孩子拿东西,要为她们减轻负担。当然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要为她们创造一种轻松的生活,实际却把她们弄得一点生活本领都没有。到她们长大以后,人们彬彬有礼地为她们开门,帮她们穿大衣,或许人们以为,她们太笨了,连衣服都不会穿。男人为女人打开汽车门,这样的代价是什么?女人坐在方向盘旁边的位置上,由男人开车,由男人决定道路和速度,她们扮演的是被动的角色。丈夫负责提供家庭生活来源,妻子只需温柔会做家务就行了。

当然,有许多人都知道,以前走一步跟一步的教育模式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是没有改变。

一个女人即便知道了自己在儿童时期被埋没了数学才能,那也于事无补,她的自我限制已经成了一种思想意识,也许这个发现会帮助她稍微摆脱一点自我限制,但是一个人如果出于思想意识坚信自己不具备数学才能,却又偏偏要去证明自己的才能,那是很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多半不再去寻找自己被埋没的才能,而是更坚定地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没有问题。即便这种消极的评价是早期偏见教育的产物,她们仍然这么认为。

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这样对我说:“我们不聪明,我算术不好,写字也不比班上其他人强。”她的成绩其实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好。这个小姑娘嘴里说的,全是她母亲心里想的,她所说的“我们”指的是她的全家。她妈妈认为:“我们是普通的乡下人,不够聪明,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拿不出好成绩。”

这个小姑娘有可能真的不聪明,但是我倒认为,妨碍她发展的不是她的天资,而是全家消极的评价。如果一个成年女性将自己儿童时期的印象、思想和观念转移到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上,对此不加任何选择和审视,同时又将别人的标准和准则当作自己的标准和准则,而且同样不加分析和审视,那么她们的行为自然是缺乏责任心的。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视:成年人从儿童时期汲取的东西不仅有好的、积极的,也有坏的、消极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一样东西可以避免:避免儿童时期的不良影响左右自己成年后的一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女性,对待童年时期的忠告,女人不能死死抱住不放。

在有些小女孩的诗歌摘抄本上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诗句:

“要助人为乐,要有好的心肠,勇气万万不可少。”

“知道的不要全说,说出的要全知道。”

还有一些生活准则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其中的一些有不少读者肯定已经在“大误区”一章看过了:

懒姑娘用长线,意思是说:想减轻自己工作的人,肯定会做出不合适的事情。

男人要敢入虎穴,意思是说:女人应当为自己一生守着灶台感到高兴。

女人可以工作,男人必须工作,意思是说:女人的工作无足轻重,男人的工作才重要。

爱美的人必吃苦,意思是说:女性必须吃苦。

新娘穿婚纱,烦恼全丢尽,意思是说:女人一生中头等大事就是结婚。

吹口哨的姑娘打鸣的母鸡,两样全都要不得:要求自立的女性必须除掉。

还有一些说法,意图就更明显了:哪怕没有情绪,你也要微笑,也要讲礼貌;自己的烦恼别往别人身上发;微笑是说服人最好的理由。

按照这些行为准则行事的人,肯定是一个温顺的、不丢人现眼的好姑娘,但是她却助长了自身的偏见,同时也支持了别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