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效方法(9)
你应该相信孩子是通情达理、是可靠的,而且你每天都可以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这种信任。我们之前建议你坦率一点儿,就是为了让你学会信任孩子。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向他透露你的某些担忧和问题,但你绝不应该让自己的信任作为负担强加给孩子。信任他并不意味着依赖他。一旦他成为你的长期诉苦对象,他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过早让他接触一些他无法理解和消化的成人的经历、家庭的纷争以及婚姻中的难题,会让他失去天性中的简单和随性。某些父母管理不了自己的生活,又不重视培养友情,导致心中苦闷无处排解,这时便会错误地利用孩子。这并不是信任孩子的表现,这只能说明这些生活不如意的父母非常困惑与孤独,他们只能向孩子诉说自己的苦恼,却不考虑可能会造成的伤害。
用“可以”代替“必须”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儿童训练的标准方法,父母不依靠它们就教育不好孩子。如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方法的荒谬性。这两种方法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只是父母权威的专制体现。面对压迫,孩子最终可能会屈服,但同时他的反抗情绪也会被唤起。他必须学会服从,这是对的,但不是服从任何个人的专制权力。只有一种服从是合理合法的,即服从平等约束所有人的社会规则。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的一般法则已经足够有力和明确,完全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将产生哪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不过,前提是你作为父母不能为了保护孩子而横加干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表现得非常被动和冷漠,你不能秉持一种“我不在乎”的态度,尤其是在紧急关头。你可以而且应该在旁边帮助孩子努力了解具体情形下的要求,并帮助他适应。
在这一过程中,你离不开“你可以”这一神奇的句式,但要把“必须”一词从你的字典中删去。“必须”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自由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可以”是自然秩序的表达,“必须”则是个人权威的专制命令。这不是诡辩或钻牛角尖。我曾看到过的两张图也许能让你明白其中的本质区别。它们描绘的都是森林边缘的一座房子,房子门口有一条小路通向森林。第一幅图中,一群孩子背着一捆捆木柴,他们走路的样子和表情十分沮丧。第二幅图中,同一群孩子背着两倍数量的木柴,但他们欢快地又蹦又跳。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变化?第一幅图下面写着“你必须进森林捡木柴”,第二幅图下面写着“你可以进森林捡木柴”。
你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试这一方法。如果你想让小女儿去摆放餐具,注意一下当你说“你必须摆餐具”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摆餐具”时,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两者将会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最好不要使用否定式命令。你应该强调正确的做法,而不是禁止错误的做法。一点点友好的鼓励就能换来最愉快的回应,特别是当你指出孩子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实际的能力有差距时,你可以说:“我确信你能做得更好!”在引导孩子达成目标时,这种鼓励可以激发他的自尊以及对认可的渴望。
努力
“试一试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每当你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改掉他的坏习惯,或者引导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时,你都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来达成目标。这是另一个神奇的句式。它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从而激励他集中精力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每一个错误或缺陷,包括任何受到教育影响的因素,都可转化为切实的、可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站在一旁,并保持一种友好亲切的态度、一种随时伸出援手的意愿,你便能避免所有的冲突。即使不能马上达成目标,你也无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从当前来看,你随时都有机会鼓励孩子并因此巩固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一位愿意祝福和帮助他的朋友。孩子遇到的困难究竟是什么——也许只是为了掌握一个简单的技能,也许是要纠正可能会酿成大祸的性格缺陷和令人讨厌的习惯——并不重要。但是,不管这一过程有多漫长或多乏味,也不管孩子有了多小的进步,你都应该给予认可,并且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你的友好态度有助于消除充满火药味和不断制造冲突的紧张氛围。它能帮助你把敌人变成盟友,这样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朝着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了。
揭示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问孩子“你为什么那样做”是没有意义的。当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时,父母总是会被激怒。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的确如此。孩子跟随冲动行事,他对自己的动机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他如实地回答,并且解释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解释大多是合理化的结果或者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不要问孩子“为什么”做某事,相反,你应该有能力告诉他原因。你应该给他一些提示,让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行为目的是什么,这对于孩子是莫大的帮助。要改变他的态度,你必须先让他理解自己。任何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都应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从而理解孩子面临的问题并解释其行为。
要想让心理层面的讨论产生效果,且不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父母就必须非常小心谨慎。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展开这些讨论的时机和场合。当某种不当行为发生后,如果孩子和大人都很激动,这时绝不要进行讨论。第二个基本要求是,这类讨论绝不该情绪化,必须就事论事。谈话过程中暗含了哪怕丝毫的批评和指责,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并导致他充耳不闻。你一定要记住,心理学可以成为大有裨益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当你利用心理学来惩罚或羞辱某人时,它所造成的伤害会比任何体罚都严重。在和孩子讨论心理层面的解读时,你必须保持沉着友好,并选择双方都愿意敞开心扉的亲密时刻。即使某种心理层面的解读非常正确,但如果你以具有攻击性的姿态或者在错误的时间点提出来,这种解读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不应该把心理层面的解读混同于分析、窥探潜意识以及深挖动机的深层根源。我们不提倡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且没有专业资格使用心理疗法的人去做心理分析。不过,我们必须区分心理治疗和心理解读,前者是心理医生和受过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所使用的工具,后者是任何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方法。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考察和分析的心理机制与问题不同:只有心理治疗能揭示一个人过去的发展历程,揭示儿童或成人的深层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而心理解读只关注现在的态度和直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