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理解孩子(4)
聪明的言辞
很多孩子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他们能以精彩而有趣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无论说什么都十分可爱。父母很容易向熟人夸耀孩子“聪明”又“可爱”的言辞,但是当他们吹嘘孩子时通常并不考虑他是否在场。自然,孩子会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而沾沾自喜,于是更加滔滔不绝。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由于语出惊人,而且展现出天生的观察力,因此他的语言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渐渐地,活泼伶俐可能会成为一种烦恼,曾经令人愉悦的特质也会让人沮丧。此时,当父母因为自己的难堪而使孩子陷入困境时,他们并没有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也没有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去改变他的想法,引导他以更为人所接受的方式获得认可;相反,父母开始训斥和责骂孩子。最可怕的做法是给孩子贴上“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标签,如此一来,孩子必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人之所以有强烈的说话冲动,是因为渴望获得认可。这是焦虑的表现。当然,在难以通过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人身上,这种倾向体现得尤为明显。女性更健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泄露秘密是同一个问题的另一种特殊形式,这也是为了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影响力。我们很难阻止年幼的孩子将秘密脱口而出,因为他非常清楚恰好说出不该说的话会引起轰动。你必须理解这种倾向,不能因为他的越界行为而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但是,你可以让他看到,慎言是一项极高的技能,证明他已经长大了,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训练他掌握这一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可能会发现沉默比说话更可取。但是,单纯的劝诫,尤其是责备,永远不能触及爱说话的根本原因。
积极-破坏性方法
爱出风头
有野心的孩子如果在实际、有益的成就方面受到了打击,就可能会使用最匪夷所思的方式让自己走到前台,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
八岁的欧文有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姐姐。姐姐精力充沛,能力强,学习起来很轻松,十一岁的她看起来已经像个大人了。而欧文瘦弱又矮小,可是很好强。他总是有决定权,而且不停地出风头。他在学校极其不安分、不专心,还用滑稽可笑的动作和手势扰乱课堂秩序。
针对欧文这种吸引关注的倾向,他的父母做何反应呢?他们认为他爱慕虚荣、难以取悦,而且总是试图压制他明显寻求认可的行为。这种努力当然是徒劳,因为欧文实际上十分气馁,而轻视他只会强化他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他表面上装作毫无野心,学习不用功,而且在学校接受惩罚或批评时也表现得满不在乎。而实际上,他的野心非常大,只不过他的野心并没有指向有益的成就。他的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姐姐把欧文挤到了后台。
欧文必须意识到,他不必一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以此抵消姐姐的优势。他夸大了姐姐的重要性以及他对自己地位的怀疑。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他试图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些行为引起了他人的不满,而这种不满让他进一步确认了已经被自己夸大的认识。因此,你必须向他表明,你不仅会因为他能有所作为而重视他,而且你还非常爱他。到目前为止,他只有在让人震惊时才能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现在这种做法可以停止了。当他行为不当时,你有必要让他体验到秩序的不可动摇性,同样当他表现良好时,你也有必要让他得到你的关心和注意。
鲁莽任性
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的花招层出不穷。他们想出来的鬼点子常常好笑又惊人。不明就里的父母对这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任何概念,常常一头雾水。例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家里最小的孩子)异想天开地要用刀去切汤!孩子常常用“折磨”成人的方式来寻求关注。这样他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并且让家人紧张不安。如他打断父母的谈话,不允许母亲和熟人聊天。
八岁的格特鲁德是家中的老二,她被宠坏了,只要她在场,就不允许母亲关注其他人。如果母亲想和其他人说话,格特鲁德就会把自己的手放在母亲的嘴上,或者大喊大叫,导致谈话无法进行。在尖叫和抗议的间隙,她会靠近母亲的脖子,疯狂地亲吻她。她的野蛮和暴躁使她成了保姆的“噩梦”。可是,她在学校却非常用功,她的勤奋似乎让大家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她的缺点。她是老师的宠儿,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她知道自己的伎俩在学校不管用。
“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不仅会通过不停地、没来由地表达爱意来烦你,还会通过提问来让你关注他。你可以轻易判断出他是想了解信息,还是仅仅想引起关注。对于认真的问题,你应该如实地回答;但对于那些假装的问题,则完全没必要讨论。后者明显的特征在于孩子提问的方式。他心不在焉,有时甚至还没等到答案就又提出新的问题。父母往往注意不到这是一种游戏。甚至当孩子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时,他们还是领悟不到。等到耐心耗尽时,他们会粗暴地斥责孩子,而孩子会为谈话过程中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而感到震惊,伤心万分。
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母亲把三岁的小女儿抱在腿上,为她读绘本。每读一页,女孩都要停下来问母亲:“这些人在干什么?”“这只小狗为什么在这儿?”母亲每一次都会耐心地回答。读了几页之后,我打断她们,问:“这些人在干什么?”女孩回答得非常正确!读下一页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孩子问了一两个问题,母亲又耐心地进行解答。后来的情形是这样的:当她们读完一页时,我提问,孩子回答;等读完下一页,孩子提问,母亲回答,如此循环。等母亲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说这个游戏我玩得很开心。母亲吃惊地问:“什么游戏?”她根本没注意到发生了什么。
这个故事看似好笑,实则可悲。这表明很少有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小把戏,因而助长了错误的寻求关注机制。一个小女孩被放上床后呼喊了三四次:要喝水,要上厕所,要擤鼻涕,有东西忘拿了,而父母每一次都顺从她,直至他们开始恼怒。这是这类游戏常见的悲惨结局。
你不应该让孩子在不假思索的问题上得逞。只要仔细听,你就不难发现它与认真的询问之间的区别。不过,你必须知道孩子有时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会表现得很鲁莽,而这时他实际上有很多真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区分深思熟虑的提问和纯粹机械性的提问,后者的特点往往是问题老套或是提问普遍漫无目的。孩子永远在问“为什么”,有可能是出于对知识的真正渴望,但更常见的情况是,这仅仅表明孩子渴望获得关注。即便你已经发现后者才是事实,你也不应该斥责他。你可以提醒孩子,他对自己的问题想必没那么感兴趣。
你可以用各种友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一旦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孩子很快就会停止这类乏味的提问。如果你真的要回答这类问题,则不应该给出合乎逻辑的答案,因为孩子已经知道答案了。你可以和他玩个小游戏。相互轮流提问通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先由孩子提问,然后是你提问;或者,你可以照着他提问的方式向他提出一连串问题;又或者你可以编一个奇妙的故事来回答他简单的问题。但是,你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引入所有这些游戏,你得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会问这些问题,并且告诉他,如果他需要,你愿意给予他关注。如果你当下没有时间,你可以告诉他,稍后回答他。如果你为了让他安静,合乎逻辑地回答了问题,或者对他说“不知道”——其实是谎话,又或者你朝他大吼并试图制止他,这些做法都不能帮你节省时间。所有这类回应都只会刺激他继续用问题烦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