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为民营经济打造最优“生态圈”(1)
“与第一稿相比,新版本充分吸收了我们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有了很多变化。”浙江中立集团负责人詹显光提及“温州市瓯海区促进智能锁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时感慨万千,通过这次参与涉企政策制定,他感受到当地为改善营商环境所做的努力。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先发地。数据显示,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9.5,全市在册市场主体达96.9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温州这座靠民营经济“起家”“发家”“立家”的城市面临的重点问题。
“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形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同频共振。温州正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主要抓手,奋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在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看来,区域竞争的实质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我们参照世界银行标准,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最高追求,聚焦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全周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温州市场更好地承载高端要素集聚、优秀企业成长”。
土地可以再“挤挤”
营商环境的构成十分多元,既包括土地、设施、资金、人才等“硬环境”,也包括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软环境”。
“政府比企业更清楚,一些‘硬环境’不改善的话,产业也会面临瓶颈。”康奈集团副总裁吴圣能表示。
2019年8月29日上午,在温州市鹿城区,康奈的划裁料车间里,两台切割机正在工作中——通过操作屏排版要切割的形状,由机器臂自动扫描切割。据康奈相关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样一台机器相当于4名切割工人的效率。除了提高效率,机器还可以检测到一张完整皮革中皮质的细微差别,让皮质更精准对应相应鞋子部位的需求,让皮革物尽其用。
“鞋革行业是传统行业,但康奈正通过品牌升级、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蝶变为一家具备核心技术的鞋企。”吴圣能如是说。
应对产业瓶颈,政府早有规划。2014年,温州将鞋业正式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推出了多个产业提升规划文件,包括《鞋业产业提升发展规划》《鞋业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促进鞋业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鞋革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等,明确了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鞋业时尚设计中心、智造中心、展销中心的目标,并指明了强化创新设计、名企培育、技术改造和创新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
“为了企业的发展,土地可以再‘挤挤’。”鹿城区委书记姜景峰曾用挤牙膏的比喻形容企业用地。
在产业聚集空间布局上,经过近3年的“大拆大整”,温州中国鞋都鞋革城所在地鹿城区,将腾挪出的新空间进行了鞋料市场的重新规划。随着河通桥鞋料市场拆迁、黄龙商贸城改造等,越来越多的鞋材商家搬到了中国鞋都鞋革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同时,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户鹿城,也为中国鞋都鞋革城成为国际化市场采购中心奠定基础。
政府是企业的“娘家人”
2011年爆发的民间借贷风险,曾促使温州上下对经济金融问题再思考,政府推出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组合拳。
“那次的经历让我感到,政府就是我们企业的娘家人。”在永嘉县瓯北塘头工业区,浙江芙蓉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干周感慨良多。这家工厂是李干周父亲在1997年成立的,最早的主营业务是鞋盒印刷,运营一直比较平稳。2010年8月,由于企业扩张过快,股东退出,企业对外担保链代偿出险,随后几年间一直面临着高额的贷款压力。其间,他的父亲被查出胃癌晚期,因病去世。
“负债2.4亿时,每次路过彩票店,我总会去买一注彩票,期待着能中一次大奖。”李干周回忆说,自己在2013年作为新法人代表接管企业,一上任就面临着巨额债务要偿还,“父亲临走前要我还清每一笔债务,我把所有的房产相继变卖,甚至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起搬进了厂子里。”
李干周说,那时候他常常从办公室的窗子向下望,甚至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每次想到家人和员工,这个念头又缩了回去。他知道,如果企业破产,会直接引发4家担保企业连带代偿风险,这4家企业信用担保金额为4000万元。若这4家企业受到影响,会间接触发到永嘉县30多家企业的间接担保链问题,同时350名员工也将失业,100多名残疾职工也将流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