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超市”最多跑一地(2)
服务下沉,不用再往“城里跑”
自全县加快推动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桐庐努力实现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建设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并以“1+3+1”体系为核心理念,在全县14个乡镇全部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队,推动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
2019年6月21日,分水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员在巡查时,发现一企业主未办理填埋燃气管道手续,擅自挖掘城镇道路,经执法队查处,给予企业主3600元的行政罚款处置。
而这一场景,在以往是做不到的。因为此前发现这类情况时,巡查人员只能向平台报告,由平台转给相关职能部门,等人员全部到位,才能一起前往取证,时间一过也许早已“人走茶凉”。
作为全省首批基层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6月,分水镇成立了浙江省首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通过县级下派与镇级整合,同步将38名协辅警、77名网格员整合充实到执法队伍中,划分3个执法中队。
“在原有执法权限基础上,目前已实现了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乡规划、城市绿化、市场监管在内的16个系统共504项执法事项的下放。”分水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李明介绍,今后这些违法现象的查处,都可以由执法队员一次性处理解决。商家也不需要再分别接受多个部门的检查,实现了“最多查一次”。
同时,分水镇还将目光聚焦到最小单元——村层面。作为中国制笔之乡,分水有众多制笔企业,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前来务工。为了更好地加强治安管理,镇所在地的武盛村借助“警务防区”和“全科网格”模式,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区网融合”机制,搭建了综治工作站“微脑”。
在此基础上,武盛综治工作站创新建立了“派出所警务区+基层网格员+社会力量”的“1+1+X”工作机制,并成立了“3名民警+10名专职网格员”队伍推进区网融合。
“事实上,我们的网格员既是作为协辅警,又承担了部分村干部的工作。”分水派出所副所长王聪说,网格员正是因为进得去、情况熟、善沟通,才能真正帮助群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此外,综治站还集合了党群驿站、志愿者之家、民主议事厅、法律咨询室、百姓课堂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在为群众提供办事服务的同时也时常开展宣教活动,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分水镇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整合执法力量,实现职权下放,推动力量、服务下沉,只是桐庐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当前,桐庐14个乡镇正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一镇一品”,开创不同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在桐君街道南门社区,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人民调解员”,专好“管闲事”,住户在社区里遇到了什么不平事儿,只要找他们准没错。
2008年4月,社区里的6名退休党支部书记组成了一支志愿服务团队。由于他们的办公地点在社区一楼党员会客厅,居民下楼即可找到他们,因此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楼下书记”。
“最开始,主要还是以接待党员为主,现在我们服务所有居民。”71岁的黎振远就是6位“书记”之一。据他介绍,目前“楼下书记”采用的是轮流值班制,每天都有一位“值班书记”接待和服务居民,日常工作主要包括调解邻里矛盾、组织志愿服务、帮助居民维权等。
人虽不多,但“书记”们却各有所长。74岁的叶秋玉虽然不是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但却是资格最老的,至今已有18年志愿服务经验。叶秋玉介绍,社区有9个党支部,其中有5个网格支部、4个特色支部,由于位于老城区,老年人众多,其中一个特色支部就是高龄党支部。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服务高龄党支部这些老党员们。”叶秋玉说,有些老人因为生病卧床不起,每个月她都要上门走访慰问,如果老人生病了也要去医院探望。
在“楼下书记”提供的社区志愿服务的协助下,南门社区被评为了“无诉无访社区示范点”。2013年,“楼下书记”也被作为基层社会创新的品牌,在桐庐全县进行了推广。
而同为老旧小区的迎春社区康乐小区,则在2018年9月成立了全县首个网格业委会,把业委会建在网格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居民自治、社区共治、党员协治“三治”为主线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以点带面推行自治和整治并行,破解老城区无物业管理的难题。
与此同时,桐庐钟山乡则立足本乡在外从政、经商等成功人士较多的实际,组建钟山乡乡贤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成立以乡贤为主的机动队伍,搭建邻里“众言堂”平台,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助推乡村振兴。
由桐庐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党支部带头、村级商会积极参与创立的“鸡毛换糖店”,用垃圾当“货币”——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300个烟蒂兑换打火机一把,20个塑料瓶子兑换牙膏一支等,村里一举摘掉了环境卫生“落后”帽子,逆袭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