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荣昌创出“枫桥经验”新高度(1)

书名:小康中国本章字数:2659

不管是企业机构还是个人,有了矛盾纠纷,一般的反应就是找法院打官司。然而在重庆市荣昌区,诉讼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选择,人民群众对于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往往是“先调解”。

用当地百姓的话说:“有矛盾,先调解!综调室在法院,解决纠纷很方便!”调解员们依法、依德对矛盾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表明诉求,又各有退让,最终达成和解。这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在新时期的荣昌的积极实践。

据悉,截至2019年9月,荣昌区已连续115个月无群众到市进京重复集访和非正常上访,连续112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综调室在法院,解决纠纷很方便!”

谈到综合调处机制“荣昌模式”的创建,还得从2008年说起。当时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荣昌区各类案件逐年上升,那时每周都有不少上访群众围在县委办公大楼门前。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成为摆在荣昌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早在荣昌撤县设区前,2008年8月,为弥补单一的司法、行政或人民调解力量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不足,更加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荣昌县委在实践中探索,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设置了隶属于县政府的专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机构——荣昌县综合调处室。据荣昌区综合调处室主任张德高介绍,综合调处室由法院、党政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组成,指导在全区21个镇、街道建立的联调室和163个村、社区建立的解调室,打通7个专职调解组织、26个非诉讼委托调解组织、21个民间调解组织,开展“三级直通”的纠纷综合调处工作。

2017年4月荣昌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荣昌区综合调处对于突发事件的提前介入,使得基层治理事半功倍。一位公交驾驶员郑某在工作中突发脑出血死亡,然而郑某并非公交公司的正式职工,而只是兼职司机,他的家人与公司发生赔偿纠纷。事后,家属将信息发布在问政平台上,荣昌区第一时间答复,当天下午组织双方代表见面,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第二天双方达成和解,签署协议,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解决了问题,不仅效率高,而且避免了矛盾扩大。对于调解结果,双方都非常认可。

自2017年起,在“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的新形势下,荣昌积极探索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途径,建立了“人民调解+警官+法官+律师+商会+村官”等多元参与的“1+N”人民调解体系。人民调解员常驻街镇、商会、派出所、法院,并充分发挥镇街驻村社区干部、村社干部、网格员等村官队伍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让他们深入参与调解工作,将人民调解资源、力量向网格、家庭延伸,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并及时化解。

此外,荣昌还将处置中心下移,建立了“1+5+N”快速处置机制,信访、公安、综调、司法、网信“五部门”联动,涉事部门和镇街参与,整合司法救助、慈善救助、临时救助、特殊疑难信访问题救助、重大矛盾纠纷救助等多方救助资源,为处置各类突发不稳定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荣昌区人民法院院长向前直言:“荣昌的综合调处机制具备调解范围广、调解力量多元、处置灵活性强、零门槛免费调的优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真正发挥了为民分忧、为企解困、为稳聚力、为诉减压的功能。”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6月,荣昌区综合调处室直接收案20454件,成功化解矛盾16185件,涉案标的达3.56亿元,当场兑现0.926亿元,为群众节约诉讼费841万余元。

此外,综合调处室还指导人民调解29355件,理性引导诉讼2289件,诉后委托调解成功或司法确认8361件,平均结案时间为4.2天。

如今,荣昌综合调处机制已成为荣昌人民群众维权解困最信赖的平台,“有事找综调”已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张德高不无自豪地说:“‘枫桥经验’

在中国西部、荣昌大地上生根、开花,而且结出了新的果实。”

“大管家小管家,共管荣昌和美家”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荣昌的综合调处机制把“化解”二字落在了实处。然而化解之前如何“发现”,也就是如何及时发现问题,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

面对难题,荣昌区委、区政府同样采取“主动出击”,“全能网格”应运而生。2014年,荣昌区出台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文件,从指导思想到镇街具体落实上全方位科学规划该项工作,从政策层面上指明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发展方向。

荣昌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刘纲宏告诉记者:“荣昌的管理理念,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全掌握、管理无缝隙、服务无遗漏、责任全覆盖、问题主动解决’的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2015年荣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就已经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荣昌的网格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根据具体情况创新了很多治理方式,实实在在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华初告诉记者,网格建立后,他发现虽然每个社区都有网格员、路段街长、食品药品监督员、群防群治巡逻员等,但这些人员的管理主体各不相同,工作范围和职能较为散乱,工作效率和效果与城市的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雷华初说:“比如餐馆的厨余垃圾处理不当,职责属于食药监督员,治安问题属于巡逻员和派出所,治理到实际操作方面太繁复了。”

为此,2018年昌州街道探索建立“昌州管家”城市志愿者网络体系,将该街道城市建成区划分为4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名“网格管家”,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平台,逐步形成“遇事找管家”的良好氛围。

雷华初介绍道,“昌州管家”城市志愿者网络体系由“街道管家”、“社区管家”、“网格管家”、“小区管家”、“楼栋管家”、“门店管家”六大部分组成,各“管家”分别由街道具体领导、专职网格员、业主委员会或物管公司负责人、门店负责人等担任,共有770多人。其中,“网格管家”作为“昌州管家”的核心组成部分,由40名专职网格员志愿担任,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负责联络网格内的小区管家、楼栋管家、门店管家及居民,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以便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同时,“昌州管家”还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为网格员们打造了处理问题的信息平台。只要网格员发现问题,若就地解决不了,就把信息发布在平台上,相关部门将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昌州管家”自运行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收集基础信息37000余条,化解矛盾80起,现场处理事项260余件,上报街道处理事项78件,上报上级部门处理事项26件,服务弱势群体330人次,开展政策宣传70000余人次,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城市管理格局。如今,“昌州管家”已在荣昌全区进行推广,“遇事找管家”“大管家小管家,共管荣昌和美家”成为荣昌百姓口中响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