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二章 南明悲歌 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9)

三藩肇乱:降将主导的回光返照

在禁海令期间,还有一个“插曲”,就是“三藩之乱”。1662年厦门海战之后,清军入关的精锐只剩下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个汉族藩王控制的辽兵。清廷对他们极尽笼络,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管贵州;耿精忠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三藩之中,吴三桂实力最强,入关主力保持得相对完整,还收编了不少大顺军和大西军的余部。

三大藩王在其地盘内拥兵自重,军权政权一把抓,基本上就是土皇帝,不仅不向中央交税,每年还要朝廷拨付大量军费,供养他们的军队。一开始,清廷对于他们的各种要求总是尽量予以满足。但随着全国局势的稳定,清廷开始逐步减少对“三王”的财政补贴,并限制其特权。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为由,上书请求回到老家辽东地区养老,同时请求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爵,继续镇守广东。清廷批准了尚可喜返回辽东的请求,但又说尚可喜既然还活着,王爵当然不宜由儿子继承;如今尚可喜要回辽东,平南王府这一套编制也应该跟着去,广东就不能再由平南王镇守了。

尚可喜本人对这个安排倒没什么意见,准备收拾收拾带着大家启程了。吴三桂却很受震撼,感觉这是朝廷想要削藩的信号。他可不想跟尚可喜一样回辽东养老,还想在云南继续享受土皇帝待遇,并且让吴家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他就联络靖南王耿精忠给朝廷上书,说他们二人也想学习尚可喜回辽东养老,请朝廷批准。

这个上书的目的是以退为进。因为云南还有不少小规模的少数民族叛乱、福建方面仍然面临台湾郑氏集团的威胁,吴三桂和耿精忠认为朝廷不敢仿效广东,撤去云南和福建的镇守藩王。这样做实际上是想以辞职相胁迫,逼着朝廷表态:吴三桂和耿精忠及其子孙可以永远镇守云南和福建,请你们放心。

奏章送到北京,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派主张趁机撤藩,一派主张向吴、耿妥协,确认他们长期镇守的地位。最终,刚刚亲政不久、年仅19岁的康熙皇帝决定撤藩。吴三桂和耿精忠遂联合发动叛变。尚可喜拒绝参加叛乱,但他的部将想留在广东而不是去辽东养老,就在尚之信的带领下发动兵变把尚可喜软禁起来,参与吴三桂叛乱。这就是“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刚开始的时候声势浩大,吴三桂的老部下、四川总兵吴之茂以及陕西提督王辅臣也起兵响应。甘肃、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再加吴三桂打下来的贵州、广西、湖南,有八个省被吴三桂等军控制。

不过,吴三桂的降臣名声实在过于响亮。他献出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又从缅甸引渡永历皇帝到云南处决,这两个事情天下皆知,由他来“反清复明”实在有点搞笑。因此,除了三藩及其亲信部将外,其他势力很少响应。吴之茂和王辅臣只能勉强控制住四川和甘肃的局面,无法分兵出省。

三藩内部也问题重重——尚之信软禁其父,道义上不能服众,能控制广东局面已不容易,没有能力分兵北上配合吴三桂;耿精忠那边还需要防备台湾郑氏家族的进攻,也不敢把主力派出福建北伐。这样,“三藩之乱”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只有吴三桂有机动兵力可以跨省发动主动攻击,其他几省只能消极防御。这样一来,清军的机动空间就很大了。清廷三管齐下:主力挺进湖南北部,与吴三桂隔江对峙,遏制吴军攻势。同时派兵进入陕西,进攻王辅臣所在的甘肃平凉,重点解决首都侧翼的威胁。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以优厚的谈判条件稳住,力劝他们放弃造反。

清廷对三藩叛乱的准备不足。康熙决定撤藩的主要出发点是他认为吴三桂不会造反,而不是想要刺激他造反。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康熙这个决定过于鲁莽。那时他才19岁,而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吴三桂降清天下皆知,不刺激他的话应该不会再次造反。等吴三桂和他手底下那帮悍将死了,到第二代掌权的时候再撤藩就会顺利得多。“三藩之乱”实际上是康熙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一次“武功”。

此时距离清军入关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入关的那一拨儿八旗精锐早已老去。入关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八旗士兵,因为从一出生就享有特权地位,生活优越,虽然仍然会参军打仗,但已经不再具备父辈那种可怕的战斗意志。新一代八旗兵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康熙皇帝只能大力提拔汉族将领,以此填补战斗力空缺。

清军仓促南下,新生代将领和士兵都缺乏战争经验,吴三桂如果大胆北上与清军主力决战,胜负尚未可知。但吴三桂已经62岁了,他手下的将领也大多年老,在云南、贵州安家乐业多年,子孙满堂,不愿意冒险,倾向于利用有利局面与清廷和谈,争取划江而治,或者继续镇守云南也可以。这样,有利的战略时机迅速丧失。

没过多久,王辅臣在清军的围困和劝降下放弃抵抗,清廷侧翼威胁解除,战略局面立刻改观。尚之信见局势不妙,跟清廷达成妥协,接受平南王的爵位,不再造反。郑氏集团派兵开始进攻福建——两边都打,既打清军也打耿精忠,但也没有真想要反攻,而是趁火打劫,从沿海抢夺物资运回台湾。耿精忠为避免腹背受敌,也宣布不再造反。吴三桂立刻面临着南北夹击的极大困局。

不过,清军的战斗力断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几次主动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双方在湖南对峙数年,都没有太大的进展,局势非常胶着。一直到1678年的春天,66岁的吴三桂病重,在衡阳仓促登基称帝,然后开科取士、修建皇宫,过了一把皇帝瘾,5个月后就病死了。

吴三桂死后,他手下的将领吴国贵等人派遣使者回云南,想要将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接到衡阳来继承皇位——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作为人质长期住在北京,开战以后就已被康熙下令处决。但云南方面的留守将领觉得把小皇帝掌握在手里更有利于自己的荣华富贵,因此坚决反对。吴国贵在衡阳召开会议,众将领都想念云南的妻小和财富,想要趁机回家,于是和云南方面达成妥协,共同到贵州拥立吴世璠登基,只留下少量兵马留守湖南。至此,三藩之乱的战略胜负手才彻底明确。清军很快收复湖南,进军云贵,最终在1681年攻克昆明,平定了持续8年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