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三章 康熙皇帝 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4)

御驾亲征:反击准噶尔叛乱

南方手工业经历摧毁重建,虽然无力再参与全球竞争,让中国失去了首先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机会,但恢复起来的江南农业和手工业资源还是可以支撑清朝继续征服北方内陆落后游牧民族,而且绰绰有余——这也是来自北方的清朝统治者最看重的东西。

康熙二十一年清朝收复台湾,彻底解除了来自南方的威胁,之后就迅速调转枪头,对北方的敌人展开战略攻势,在康熙二十九年发动了乌兰布通之战。

清廷先是征服蒙古,再入关征服明朝,因此满洲皇帝同时也是蒙古的大汗。

满族和蒙古族彼此之间有比较高的民族认同感,婚姻家庭习俗也很相似,比如他们都有收继婚的风俗,军事组织也都以军民合一的部落联盟制为基础。双方的贵族长期通婚,比如皇太极的生母、顺治皇帝的生母都是蒙古族人。在蒙古族人看来,满族人当中国皇帝,跟蒙古族人当中国皇帝区别不大;满族人做蒙古族人的大汗,蒙古族人也并没有很强的抵触意识。直到今天,很多蒙古族在重大活动中悬挂历代大汗肖像时,也会把皇太极和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并列。

总之,满蒙联盟是清朝统治中国的根基。

入关后,清廷把几乎全部兵力和战略资源都放在对南方的征服上,也就放松了对蒙古的控制。在这个时间窗口里边,蒙古内部的叛乱势力迅速成长,必须要大规模武力才能解决。

叛乱势力来自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

准噶尔部在西北靠近中亚一带活动,距离满族发家的东北地区十分遥远,其关系也最疏。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的领袖噶尔丹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一心想再造祖先的伟业,图谋反叛清朝的统治。因此勾结沙俄,先后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又趁清军南征的空当向东击败了漠北蒙古的诸多部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到了康熙二十七年,他们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已经开始对北京构成威胁。康熙二十九年,清军2万人向噶尔丹发动攻击,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宣布亲征,亲自统率10万大军与噶尔丹决战。

康熙皇帝亲自给噶尔丹写信,邀请他到乌兰布通和谈。噶尔丹不想和谈,但他认为这是捉拿皇帝的好机会,就像他的祖先也先在土木堡之战中擒获明朝皇帝一样。康熙也知道噶尔丹会这样想,邀请和谈的本意就是以皇帝为诱饵让他进入包围圈。但走到半路,康熙患了疟疾,无法继续前进,只能返回北京养病。临走前,他把军权交给哥哥福全。

福全对军事不大在行,跟噶尔丹部刚一接触,就想派兵迂回包抄一下噶尔丹的侧翼,但没组织好,在移动过程中自乱阵脚,被噶尔丹抓住机会用骑兵冲杀,导致清军死伤惨重。福全后来又搞了几次正面冲锋,也以失败告终,白白折了几员猛将。

但清军毕竟人数上占优,尤其是火炮弹药储备远远超过对方。福全也很快学老实了,组织好防御,跟噶尔丹对轰大炮。噶尔丹的火器主要由俄罗斯援助,火力并不差,但弹药数量非常有限,轰完了之后就只能坐以待毙,如果从防御工事中撤退立刻就会被清军骑兵追杀。而且噶尔丹也知道,还有更多的清军正在赶来。两难之下,他假意表示愿意投降,派使者过来跟福全谈条件。福全轻信了噶尔丹的鬼话,下令停火,开始互派使者谈判。刚谈到天黑,噶尔丹就带着大军跑路了。在北京的康熙皇帝听到消息,气得咬牙切齿。福全回来后遭到严厉斥责,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

在这一仗中,清军伤亡数量大大超过了噶尔丹,不能算是胜仗。但噶尔丹运气太差,军队在西归途中感染了瘟疫,死亡数千人,比被清军打死的还多。走到半路,噶尔丹又得到消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发动政变,噶尔丹无法回到汗国首府,只能停留在漠北休整。

经过6年的准备,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五年再次亲征,穿越蒙古大漠突然向噶尔丹发动攻击。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亲自越过阴山远征漠北,在中华帝国历史上只有明成祖朱棣这么干过。康熙敢这么干,除了具备惊人的勇气和魄力以外,在战略上也是确有把握。他掌握的军事情报十分准确,而且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噶尔丹号称有3万人,实际战士只有五六千人。而康熙带领的3万多人都是八旗精锐,还有精心训练的火器营,双方实力悬殊。

噶尔丹看到皇帝的大旗和漫山遍野的清军,立刻就决定向西逃跑。但康熙已经在西边给他布下陷阱。一支清军骑兵部队在西边与噶尔丹“偶遇”,清军只有几百人,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巡逻队。噶尔丹想吃掉这小股部队出出气,结果被引进了准备好的包围圈,在昭莫多被从宁夏出发的另一路清军主力伏击。这支清军将噶尔丹部的大部分部队歼灭。噶尔丹带领残兵败将向北逃窜。

清廷向可能收留噶尔丹的各方势力施加压力,誓言不抓获噶尔丹决不罢休,因此无人愿意收留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到达宁夏,准备第三次亲征。但他很快得知,噶尔丹已经在逃亡中死去。

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部的臣服。策妄阿拉布坦成为新的准噶尔汗。他曾经积极与清军合作消灭噶尔丹,但等噶尔丹死后,就迅速与清廷决裂,谋求建立自己的霸业。

策妄阿拉布坦不敢再贸然东进,而是换了一个方向,开始打西藏的主意。康熙五十六年,他派出6000名士兵从伊犁河谷出发,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和青藏高原上秘密行军超过3000公里,突袭拉萨,杀掉了拉藏汗,在卫藏地区建立了统治。

消息传到北京,清廷立即从甘肃和宁夏分别调派了几千兵马进藏。但兵力太少而且准备不足,一路被准噶尔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另一路被迫仓促退兵。这样,清廷就只有从内陆地区集结主力发动大规模反攻才可能取得胜利。

此时康熙皇帝已经63岁高龄,不可能再去青藏高原亲征。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康熙将皇十四子胤禵封为“大将军王”,按照天子出征的规格待遇统领各军;又任命皇四子胤禛的小舅子年羹尧为四川总督,负责后勤保障。清军于康熙五十八年,从四川、青海、甘肃三路发兵进攻拉萨,每一路的兵力数量都是准噶尔军的好几倍。次年,清廷终于将入藏的准噶尔军队大部歼灭,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

这场胜利极大地提高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威望。当时康熙还没有立太子,给了胤禵“大将军王”的封号和天子出征的规格,让大臣们普遍认为他就是皇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禵自己也颇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康熙六十年,胤禵统兵10余万,号称30万,向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本部发动攻势,年羹尧此时也已升任川陕总督,继续负责后勤。

清军的进攻势不可当,一度占领乌鲁木齐,开始积极筹备进攻位于阿勒泰山附近的准噶尔首府和布克赛尔。策妄阿拉布坦紧急派遣使者与清军议和。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将胤禵召回北京,商量应对方案。考虑到阿勒泰地区过于遥远,10多万大军的后勤运输非常困难,康熙最终决定接受议和。胤禵带着和谈的使命再次前往他在甘肃平凉的前敌指挥总部。

只要和议达成,胤禵就算完成使命,可以回到北京。按照他的功勋和康熙对他的宠爱,太子的位置在他看来几乎已是囊中之物。

但他刚刚走到甘肃,就得到消息: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了。

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同时也被告知,皇四子胤禛已经继承了皇位。

新皇帝命令他交出兵权,立刻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