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三章 康熙皇帝 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11)

择贤而立:雍正继位的政治谜底

胤禛被选为接班人,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胤禛比胤禵年长且身份尊贵,轮序当立。皇长子被圈禁、二子被废、三子沉迷文学历法,接下来具备掌握帝国中枢能力和最有资格的就是老四了。胤禛由皇后抚育,身份尊贵,可以算是嫡次子。嫡长子被废,就该轮到他。老三胤祉是普通嫔妃所生所养,地位低于胤禛。康熙虽然可以不受嫡法约束,但汉族士绅毕竟势力很大,“以儒治汉”是基本国策,嫡法尊卑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十四子胤禵跟胤禛是同一个生母,由于没有皇后亲自抚育,地位也就差得很远。因此胤禛早早就被封为亲王,而胤禵一直就是个贝子,连贝勒都不是。“大将军王”并非正式的王爵。一字王是亲王,二字王是郡王,“大将军王”是不伦不类的三字王,相当于郡王和贝勒之间的临时性爵位,出征的时候用一下,仗打完了,可以晋爵二字郡王,也可能就撤销了。康熙就算不把汉人的嫡法太当回事,对满族自己的宗室爵位制度肯定是上心的。如果要胤禵继位,至少早早就该给个王爵或者贝勒才行。胤禛受封为贝勒是21岁,而胤禵32岁了还是个贝子,这个差异就很明显了。

第二,康熙跟胤禛的感情好。

胤禵很受宠爱,但胤禛也不差。康熙三十七年,废太子之前10年,在分封诸皇子的时候,康熙点评过几个成年皇子,说:“大阿哥养于内务府总管噶禄处,三阿哥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处。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五阿哥养于皇太后宫中,心性甚善,为人淳厚。七阿哥心好,举止蔼然可亲。乃若八阿哥之为人,诸臣奏称其贤。”

这里没有提已经当了太子的老二。除老二外,只有老四是他和皇后亲自带大的,亲情自然与其他儿子不同。康熙对胤禛点评的话最长,用的词汇最好——“能体朕意,可谓诚孝”。

细看这一段评语,已经微微露出对老八的不满——“诸臣奏称其贤”——大臣们都说你贤明。这就有一点“我的看法现在不讲,我可未必这么看”的意思藏在里边。老五和老七,主要就是心好、人品不错,其他方面也没啥可说的。对老大和老三就没有评语,看起来不大上心。

整个评语看下来,康熙显然最喜欢老四,其他皇子都差得有点远。就这样,胤禛还不太满意,上书说:父皇您说我小时候喜怒不定,可我现在都长大成年,已经学会稳重了。您这可是给我封爵之时的正式评语,这个点评对我影响很大,请求您把“喜怒不定”的说法删掉。

这就有点“恃宠撒娇”的味道了。康熙也立刻同意,在正式文件中删掉了这一句,只在《起居注》里边还记录着原话。

第三,胤禛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八爷党。康熙两废太子、厌恶胤禩,对皇子们与二人结党的行为十分警惕。胤祉算半个太子党;胤禵、胤禟则是众所周知的“八爷党”。如果这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当了皇帝,康熙对胤礽和胤禩的政治决定就可能会被推翻。特别是立胤禵,几乎可以肯定胤禩会得到重用,这显然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胤禛跟两边的关系都不错,但不属于任何一党,最符合康熙的期许。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胤禛的行事风格符合康熙对下一任皇帝的定位,符合帝国下一阶段的战略需求。

胤禛的作风跟康熙最讨厌的胤礽和胤禩正好相反。胤礽贪财暴虐;胤禛作风正派,没有劣迹。胤禩喜欢卖弄恩惠,博取宽仁的名声;胤禛处理政务的时候比较严厉,能够秉公办理,不怕得罪人。

一次,有个常在去世,太监曹之璜在出殡过程中向官员勒索银两,没有得逞,就殴打抬夫,致使棺木落地。康熙让胤禛审理。胤禛给定了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把太监杀了。对此,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太监不法勒索钱财的事情很多,所以要用重刑,以儆效尤。

对待大臣也是一样。康熙四十八年,胤禛陪同皇帝出巡。途中康熙责备鄂伦岱等人结党。鄂伦岱是个纨绔子弟,仗着自己是佟国纲的儿子,世代贵族,对皇帝的警告不以为然。康熙特别生气,胤禛就在旁边说:“乱臣贼子,自有国法。若交与臣,便可即行诛戮!”一开口就要杀皇亲国戚。这跟胤禩喜欢在皇帝面前替大臣们求情说好话形成鲜明对比。

康熙五十二年,顺治皇帝的惠淑妃去世,葬礼规格出了问题,被康熙发现,又让胤禛查办。胤禛很快就出了调查结论,说葬礼由工部和光禄寺负责,内务府也有参与,就把三个部门的一、二把手全部牵连进来议处,让工部尚书、侍郎、光禄寺卿、内务府总管、署总管事等几个高级官员都挨了处分。这种出了问题就直接追究一把手责任的做法很得罪人,但这正是康熙认为作为皇帝应该具有的品质。

康熙在位61年,亲政55年,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战争上。先是镇压三藩之乱,然后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打击准噶尔,中间还在东北雅克萨跟俄罗斯打了好几次小规模的胜仗,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此换取俄罗斯放弃对噶尔丹的支持。经过这几番收拾,国内国际的局势基本平定,国家的战略中心必然要从大规模战争走向内部治理。但不幸又发生废太子事件,此后也再没有多少心思能放到内政上。这就需要他的继承人来完成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

胤禛年长稳重,有丰富的政务经验,一向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整治贵族和官僚,显然是推动这一战略转型的最佳人选。

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康熙对胤禛越来越信任,差使也越派越多。在登基六十年大庆时,他就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盛京三陵,即爱新觉罗家族远祖的永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是大清王室的祖坟。康熙去世前,胤禛又代父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这两次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大典,主持人一般来说只能是皇帝。可以奉派恭代的皇子,差不多已被暗示为储君了。

胤禛没有带兵经历,这对清帝国而言已不是一个问题。胤禵倒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但到了大一统时期,并不需要让一位优秀的大将军来当皇帝。康熙将胤禵先后派往西藏和甘肃,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但同时又派胤禛的“藩邸旧人”、铁杆心腹、小舅子年羹尧当四川总督和甘肃总督负责大军后勤,显然带有力量制衡的意思。胤禛继位后,胤禵想要造反也会被扼住咽喉,成功的希望渺茫。这种均衡的局面应该是康熙故意设计的,很明显他有意让胤禛继位。

康熙受立储问题冲击很大。他在太子身上倾注了不少精力和感情,太子15岁出阁读书以前都是康熙亲自教诲,“三藩之乱”期间还因为太子病重而七天不处理政务,亲自照料。太子被黜令其心血尽废,内心十分痛苦,为此还生了一场重病。晚年自述一生经历,康熙把四十七年废太子作为自己人生精力的最大转折点:“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

皇帝是官僚贵族们的最后监督者。皇帝的弦一松,权贵们腐化堕落就会无法遏制。康熙晚年的内政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