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四章 雍正革新 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4)

这种根据民族和旗民的区分层层隔离的军事组织格局,保证了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在这套体制下,满蒙将士、汉军旗人、汉族将士,彼此隔阂猜忌,没有皇帝的指令,不同的军队无法横向联合,也就没有任何一个军事将领可能掌握足以威胁皇权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隔离掣肘和一盘散沙有很大区别,因为它的层级关系很明确,有核心有外围。满蒙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硬的,作为核心军事力量,内部十分团结;汉军旗对皇帝的忠心也一直没有动摇过。正因为如此,清军才能在对外战争中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战绩。一直到1865年即清军入关后221年,僧格林沁指挥的最后一支满蒙八旗精锐被捻军歼灭以后,清朝皇帝的权力才开始被逐步架空。

以上是军事权力格局。在行政系统内部,满汉分立、互相掣肘作为一种体制安排也广泛存在。

在中央枢机,顺治时期和康熙顾命大臣专权时期不用说了,权力尽在满洲勋贵;康熙亲政时期,其倚重的辅政大臣勒德洪、明珠、索额图、马齐等全是满族人;雍正时前期是胤祥和隆科多,中期是胤祥,后期是鄂尔泰,尽是满族人。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刚开始完全用满文办公,从军机大臣到章京、行走等办事文秘人员,全部为满蒙人。雍正四年筹备设立军机处,到雍正十年底,军机处档案全部为满文,没有汉语。雍正十一年以后才开始有汉语档案。从雍正十一年到雍正去世期间,共有满文文档110册,汉语文档只有10来册,而且汉语文档主要是下达执行命令的廷寄,决策过程还是基本全用满文。

其间有一个张廷玉是汉人,曾经担任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但并无个人政治势力,既没有提出过什么重大政策建议,也没有主持过什么具体工作。其当官的格言是“千当万当,不如一默”,也就是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永远保持沉默。他的职责就是把皇帝口述的命令变成正式诏书。他在其晚年回忆录中回忆自己的工作方式:“需要拟旨的时候,就把我叫进去,皇上隔着帘子口述大意。我就跪着趴在地上开始记录,有时候也会给个茶几。写成草稿以后,当场递给皇上看。每天这种情况有十几次。”

雍正重用张廷玉,是因为他每次写出来的诏书都完美符合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且沉默寡言,能够保守机密。还有就是张廷玉精通满文,可以负责把满文决策文件翻译成为汉语的廷寄。张廷玉的角色是首席秘书而非首席大臣。

在日常政务中,处理边疆地区事务的理藩院,权力完全由满族人掌握。六部设两个尚书、四个侍郎,满汉各占一半,品级和职权一样。但主要决策都由满人尚书和侍郎决定,汉官主要就是负责执行而已。康熙在召集高级官员讨论的时候,都是让满官先发言,讨论完了之后再问一句:汉官有无话说?大部分情况是没话说。那就讨论结束,开始落实执行。

对满官和汉官的政见差异,康熙做过几次正式表态,他说:“满汉论事,往往不能和衷。汉官每谓满官偏执。若汉官肯实心为公,据理辩论,满官岂有不从之理?”又说:“大小汉官,凡事推诿满官,事之得当,则归功于己;如事失宜,则卸过于人。至于入署,不待事毕,诿于满官,只图早归,宴会嬉游。不为国家尽力担当、料理公务。”总之,就是问题全都出在汉官身上,满官专权决策的地位得到了康熙的全力支持。

在地方上,康熙六年之前,督抚完全由旗人担任,康熙六年之后开始任用汉人,但比例不高。“自顺治四年至雍正十三年止,共88年,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则十居其七,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八旗以外的汉人担任督抚的“十无二三”,也就是不超过30。在地方大员上,汉军旗人占了明显优势。

基本上,当时的政治格局是:满族人主要集中在军事要害部门和中央枢机,汉军旗人在地方驻防军队和封疆大吏中占据优势,比如雍正时期掌管西北军政大权的年羹尧和他的接替者岳钟琪都是汉军旗人;旗外汉人在军队中只是在士兵数量上占优势,在政府中则主要担任低级官员或高级副手。

在这个权力结构中,皇帝的决策自由度极高。他一方面坚定地依靠八旗勋贵,保证国家暴力机构的绝对忠诚;一方面又经常利用汉族文臣来对勋贵们进行必要的打压制衡,因此也会给予某些汉臣以很高的待遇,以赢得汉族士绅的支持。比如康熙就重用理学名士李光地,负责在皇帝指导下编撰理学文集,将理学思想改造成为满洲统治者服务的新意识形态。后来,又暗地里授意李光地出面弹劾包括明珠在内的多名满洲勋贵。李光地死后,追封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雍正和乾隆也都重用擅长文秘工作的张廷玉,让他多次担任首席军机,死后还陪祀太庙。

当打手,当秘书,当招牌,是满洲皇帝对汉族理学大臣的主要定位。满汉和文武两边势均力敌,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文武分立和满汉隔阂的多维度结合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军权的核心掌握在满人手中,但汉人也掌握一部分军权;文官多汉臣,但满人中也有能干的行政高手。还有汉军旗人在中间作为缓冲。这种多维度的交错,让官僚集团的内部斗争更加复杂,连小规模的团结都很难实现,也就无力对高高在上的皇权构成制约。

雍正革新能够如此顺利地推进,最根本的就是体制原因。只要他足够勤奋努力,改革思路清楚,愿意没日没夜地批阅奏章,整个体制就会按照他的意志去运转。他想收拾年羹尧就收拾,想整治满洲皇族勋贵就整治,想打击江南士绅就打击,想抛开内阁设立军机处就设立,被打击整治的势力都无法与其他力量联合起来对抗皇帝的改革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