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唱和(1)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菩萨蛮》
一切已成定局,忘记却极难。太多时候,相思成了纳兰容若闲暇之时的主旋律。感情上的遗憾,与他性情中的多思碰撞,让他的诗词沾染着浓愁离恨,随着时间流逝定格在每一个季节。
转眼之间,春去秋来。窗外秋雨冰冷,秋风萧瑟,又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与表妹分别之时,是在桃花盛开的三月,如今已经到了秋天。一怀愁绪的内心搅碎韶光,承载着窗外的枯败,与凄凉冰冷共舞,又激起一阵黯然神伤,纵容千万心念转过。
但容若是家中嫡子,早已经被家族划定了人生轨迹,有太多的尘俗事务需要他去打理,更有太多责任需要他去担当,他永远不能任性。因此他不得不让这情伤,深埋生命的内里,任由孤独成了清欢。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幸运的是,在当下的时光里,因为事务繁多,他不必被情绪完全掌控。不幸的是,感伤积聚,未来沉渣泛起,必是悲伤逆流成河。
明珠极其注重容若的教育,望子成龙之心极盛。
满人入关以后,学习汉文化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满人的教育,十岁以前是在家中完成启蒙,十岁以后才进入八旗官学。所以明珠不惜重金给自己的长子聘请名师,在家里悉心教授,让容若赢在了起跑线上。即便后来容若进入八旗官学,家庭教师也没有因此被罢黜。
容若的第一任老师叫丁腹松。此公不但博学,且治学严谨,性情高洁,对官宦之家的孩子从不曲意奉承,任其放纵。这让明珠极为赞赏。当时丁腹松屡试不第,与进士无缘,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明珠就将其聘到府上,做了容若的老师。
容若跟这样的老师学习,学业进步很大。明珠看到丁腹松对儿子的教育如此尽心,就想额外给他点福利。明珠深知丁腹松在进士考试中屡屡受挫,就想替他走捷径。当时明珠已经是内务府的总管,于是他私下知会考官,暗地里替其疏通。
没想到丁腹松为人光明磊落,很重视文人气节。进士放榜以后,他本以为自己是凭本事考上的,没想到内幕居然是明珠从中疏通,于是痛哭不已,认为明珠毁了自己的名节,坚决辞官,亦不受功名,只管打点行装,回原籍通州隐居避世,再不踏入名利场半步。
明珠深为遗憾,好心办了坏事,极为歉疚,于是又赠送丁腹松万金汇券,想要助其以后衣食无忧,以此来弥补自己的弄巧成拙。没想到丁腹松连这也烧了。明珠只好叹息一声,随其自去,随后为容若聘请了第二位老师董讷。
董讷也是一位饱学之士。此公是康熙六年的进士,曾进入翰林院做过编修,官至江南总督。董讷为官清廉,学问人品俱佳。他对容若极为爱惜,认为这个学生天分极高,聪慧无比,于是教授学问也极为用心,并且在做人与做事上也对纳兰影响极大。
从十三岁开始,纳兰容若就跟随董讷学习,诗词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董讷的《拟古诗》极为有名,容若也曾写过多首《拟古》,比如下面这一首:
朔风吹古柳,时序忽代续。庭草萎已尽,顾视白日速。
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有客叹二毛,操觚序金谷。
酒空人尽去,聚散何局促。揽衣起长歌,明月皎如玉。
这首诗将容若的个性写了出来。人是有两个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物质的丰盈不能缺失,但也不能取代精神上的富足。所以纳兰容若风流倜傥,却内心不拘,虽然身在高门广厦,却将富贵看作樊笼,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梦想闲云野鹤,纵情山水。
这让纳兰一生都活在矛盾中。在世俗世界,富贵是人人渴望而难以企及的,他却轻易得到;荣华也是他人遥不可及的,他同样轻易得到。他倾慕古今名士,想要的是逃开纷扰的世界,携一红颜知己,安抚浮躁,静享生活,一粥一饭,淡然岁月,静静度过流年。然而人生所求,越是看似简单,越难以圆满,得到失去,失去得到,大部分人都是历尽生活曲折,如愿的极少。
康熙十年,十七岁的纳兰容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子监,成了太学学生。这让他的学业大进,也让他的交际圈和视野开阔了。作为一个学霸少年,他以为自己以后一定会大展宏图,前程似锦,没想到中途发生了变故。
当时国子监的祭酒是著名的学士徐元文。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进士,顾炎武的外甥,文华殿大学士,“昆山三徐”之一,不但才学卓著,而且治学非常严谨。康熙皇帝曾经称赞他说:“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咸敬惮之,后人不能及也。”
容若进入国子监以后,很快就因为自身的勤勉和聪慧,引起了徐元文的注意。
清代初期,学风浓厚,考据之类的东西不但流行,而且严谨。国子监文庙戟门左右,有十多个石鼓,容若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石鼓,历史悠久,其上刻有四言诗,反映的是古代君王的故事,却一直没有确定具体的刊刻年代,因此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考证。他们不但研究石刻本身的价值,也对石鼓的历史进行追溯,留下了很多文献资料,让石鼓的价值又加了一层。
容若进入国子监后,徘徊石鼓前,每天观摩这些石鼓,很是入迷。石鼓究竟是何年代制造,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事情。没有定论的迷局,往往令研究者前赴后继,比如《红楼梦》未完,就养活了一大波人。石鼓也是如此,连康熙皇帝当年也对这些石鼓感兴趣,并写过关于石鼓的考证文字《御制石鼓赞》。
容若空闲下来,也开始研究。他以阅读分析石鼓的文献资料为乐,并且因为深入思考,还根据历代文士和书法家对石鼓的记述、拓本进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和质疑,居然写出了一篇极具金石价值的论文《石鼓记》。他写道:
予每过成均,徘徊石鼓间,辄竦然起敬曰:此三代法物之仅存者!远方儒生,或未多见,身在辇毂,时时摩挲其下,岂非至幸?惜其至唐始显,而遂致疑议之纷纷也……
这种相当学术的事情,容若如此年轻就完成了,令徐元文大为赞叹。他认为这个少年“非常人也”,前途不可限量,就将其推荐给了自己的哥哥,清代著名学者徐乾学。
纳兰容若第一次见徐乾学,“仰瞻风采,心神肃然”,对老师极为尊重。徐乾学是康熙九年的探花,著作等身,最喜欢的就是藏书。此人教学不只是涉猎学问,还辅正学生做人。在《教习堂条约》里,他曾经勉励自己的学生说:做学问要立志于修养品德和学问进取两个方面。修身和做学问相辅相成,才能有锦绣前程。仅仅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读书,终究不会有更高的层次,也就难以成为大才。
他也对容若极为赏识,认为这是一个天才少年,“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徐乾学一直到纳兰容若去世都在辅正其学问,还教诲其说“为臣贵有勿欺之忠”。
纳兰容若开始很不理解,暗暗思索老师说的话:“某退而自思,以为少年新进,未有官守,勿欺在心,何裨于用,先生何乃以责某也?”
后来才知道徐乾学的这句话典故出自寇准,用心良苦。所以容若极其推崇徐乾学,认为自己的老师“文章不逊于昌黎,学术、道德必本于洛闽,固兼举其三矣!”“学术、文章、道德罕有能兼之者,得其一已可以为师”,认为他“为师之道,无乎不备”,是教师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