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亭畔(1)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
——《渌水亭》
目送徐乾学带着家人登舟远去,容若伫立河畔怅然许久。微雨凄凉,船来船往,最终那一面帆还是消失在烟波尽头。碧波潋滟,风景依旧。容若轻微叹息,无奈回到渌水亭,回归程式化的生活。
容若生前的居处,有两处被提到,一处是渌水亭,一处是桑榆墅。它们都是容若的精神原乡,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这些地方都广植树木,处处回廊屋舍,亭台楼阁广布,加上远山近水,园林格局宏大,很适宜涵养性情。
渌水亭位于玉泉山下。这里湖光山色,碧波万顷,承载着容若的孤独,也抚慰着他的失意。“君子有逸志,栖迟于一丘,仰荫高林茂,俯临渌水流。”文人爱山水之灵性,他们借山水自然抒情言志,也借山水栖息灵魂。
徐乾学离开以后,文化圈子中心发生了转移,渌水亭成了文人交流的新生地带。容若一面休养,一面在此著书立说,亦和友人诗词唱和。他们在这里举办文学沙龙,把酒言欢,探讨艺术,并在这些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很多思考。容若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写成了《渌水亭杂识》。
在其序言中,容若写道:“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曰《渌水亭杂识》。”
这是容若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五年间,容若和朋友之间的故事,以及他在阅读写作中的一些思考,生活、周边发生的逸事,等等。文字涉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很多学科,让后世见证了纳兰容若的学识之广博、爱好之广泛,也为后世研究纳兰容若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容若一生与渌水亭相连。
康熙十二年秋的一天晚上,容若独自行走在渌水亭畔。月色澄碧,秋风袭来,水波荡漾,升起涟漪,将水中的月亮揉碎成千万碎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遗憾没有邀请上三五知己好友,对着清风明月,就着美酒佳肴,吟诗作赋。
朋友未邀,但美景不容错过,于是他写下《天仙子·渌水亭秋夜》,记录了当时的所思所感: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此年明珠升任兵部尚书,公务极其繁忙。裁撤三藩,战事爆发,家国不太平,作为家中长子,容若很想为父亲分忧,但身体病弱,自己尚且难以周全。因此偏居渌水亭,他心中万般惆怅,不能释怀。
看尽月落乌啼,形单影只,过往经历在他内心此起彼伏,对表妹的思念、殿试的挫折……凄凉逐渐占据了内心,直到天际破晓,他还毫无睡意。这是纳兰容若无数个失眠夜中的一个。他爱博心劳,想得太多、太细、太远、太深,也太周全,最终为自己所累,也最终在自我的情感圈禁中耗尽了生命。
等到红日东升,容若颓废的心情才稍稍好转。渌水亭又将高朋满座,他不再寂寞。友人们会送来信件,会来这里聚会交游,或谈诗作赋,或酬唱谈天。忙碌,喧闹,他便再没时间去咀嚼悲伤了。
在这些人中,有两位容若极为亲近之人,一位是张纯修,一位是曹寅。这两人都出身包衣,身份地位并不高贵,但与容若交往极为亲厚,甚至结为异姓兄弟。
张纯修略长于容若,出身正白旗包衣。此人与容若交往,并非为了巴结,而是志趣相投。生活中的张纯修是个非常细致的人。他把容若写给他的每一封信,甚至是一张小纸条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些信件还原了他们曾经的生活。
其中一封信中,容若写道:
“……又承吾哥不以贵游相待,而以朋友待之,真不啻饱以德也。谢谢!此真知我者也。当图一知己之报于吾哥之前,然不得以寻常酬答目之。一人知己,可以无恨,余与张子,有同心矣。”
从中可以看出,张纯修极为敬重容若的人品,理解容若的内心,仰慕他的品行,也看得到他的孤独处。他从不把容若当作权贵之子,而是当成铁哥们儿,做容若可以随时打扰、吐槽、放心依靠的大哥哥。因此他们诗酒宴游、书信往来都非常频繁。
关于二人的结交,据后人考证应是源于曹寅。曹寅与容若认识非常早,而曹寅与张纯修同属正白旗下,父辈应该有往来。张纯修的父亲张自德是顺治四年的贡士,非常儒雅。耳濡目染,性情上张纯修应该也是曹寅、容若一类的人物,认识后自然能够成为挚友。
其实交往多年的朋友,之所以能够走到生命最后都不散,既要三观一致,能相互包容,还要志趣相投,品位也要极为相似。这让他们彼此不缺话题,能够不断有新的东西注入交往中。张纯修非常喜欢藏书,善画山水,会刻印章,对书法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家中亦有很多画作收藏,这都是与容若交往的媒介。
容若不止一次去过张纯修的居所。他曾经写过一首词《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词中描绘的张纯修居处,类似隐士居所,幽静偏僻,四面空旷。房前有很多柿子树,每到秋天柿子红了,蓝天红树之景极为壮美。这种生活的态度,内心的境界,都是容若向往的,他倾慕不已。内心的心悦诚服让容若和张纯修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容若也曾经梦想寻找如张纯修一样的幽静处,静度流年。可叹的是,世间事从来没有十分的称心如意,逃不开自己的人生,只能顺其自然。
容若的另一位异姓兄弟是曹寅。
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爷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著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还主持编纂过《全唐诗》。他比容若小四岁,曾经与容若一起参加考试,但是落第了。曹寅亦是全才,当年参加科举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按理说三年后再考,中举的可能性极大。但之后他没有再走科举仕途,而是直接走关系入职,成了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
这与容若的人生有很大不同。即便父亲明珠身居高位,容若也没有走捷径,而是等了三年从头来过。一是他有这样的实力,二是他有这样的自尊,三是明珠有这样的谋划。这是一种远见,也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命运。
曹寅和容若曾经一起做过八年侍卫,上班的时候一起,下班了还在一起,处处相互依靠,肝胆相照。后来曹寅父亲去世,曹寅不得不前往江南,接任江宁织造,这份情谊也没有断。
曹寅的父亲曾经在江南购买房产,种下楝树,激励后辈。父亲去世后,曹寅便建造楝亭表示纪念。楝亭后来成了江南的“渌水亭”,聚集了很多文学名士。有人绘制了《楝亭图卷》呈送曹寅。曹寅携此图前往北京,请容若及顾贞观等文学名士为《楝亭图卷》题咏。容若写下了《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延夕月,承晨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青子盼乌衣,来非暮。
词中,容若赞颂曹寅必将大有作为。
容若去世十年后,曹寅与张纯修相会于江南,想起曾经的情分,伤心不已。二人用容若曾经的韵脚,同在此图上重新题咏,与容若的这首题咏组成三人唱和,用这样的形式完成了老友重聚。
而那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就出自曹寅的这首题咏。
谁都有心事,但心事能够被人看出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
曹寅懂了,是容若的幸运。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
雪冷,画屏冷,月光冷,纳兰的心也冷。但这种冷不是冷情,而是冷静。他惆怅,流泪,追忆,这种悲情,不全是因为经历,也不全是因为情殇,而是天性中自带灵性识别,对万事万物都有超前的理解,对人世间爱情离愁都有最为敏锐的共情。
所以只要是与纳兰容若的结交,他都会对其倾注无限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