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科场抱病(3)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本章字数:1954

当时徐乾学被遣送回江苏昆山,随行的还有他的儿子徐艺初。此时,徐艺初还没有功名,前途未卜,纳兰容若对这位少年亦是心怀复杂情绪,于是写下了《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相赠:

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水驿灯昏,关城月落,不算凄凉处。

计程应惜天涯暮,打叠起、伤心无数。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

这首小令短小精悍,写了送别的依依不舍,也写了人生的凄凉,是督促这位少年将来励志,也是容若自己抒发对人生遭际的感叹。巧合的是,后来容若去世那年,徐艺初恰好高中进士,想必登科之时也会抚今追昔,想起他年旧词,感叹不已!而徐乾学后来并没有被康熙起用,他自己觉得起复无望,就于康熙十四年通过捐官,重新回到了仕途上。

徐乾学对容若命运的影响,除了学术,还有交友。容若结交的汉人学士,很多都是通过老师徐乾学结识的。徐乾学是清初文化圈的领袖,很多大佬级别的人物都愿意到他的府上与他交流学术。这些人中有诗词大家,有书法名士,有丹青圣手,也有文笔清越的学者。容若就通过在徐乾学处鉴赏这些人的作品,或者偶遇大佬本人,结缘了很多名家,比如姜宸英、王翚。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眼缘,更需要灵魂契合,容若与姜宸英便是如此。在徐乾学处容若偶遇姜宸英的时候,后者已经四十六岁。但年龄不是交友的障碍,二人志趣相同,最终成了忘年交。

姜宸英书画两绝,很有学识,却在科举这条路上活成了范进和周进,从二十一岁开始参加科考,一直考到四十二岁,锲而不舍地考了二十多年也没有通过乡试。所以,容若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这一年,姜宸英又来了,投奔在徐乾学门上。容若隔三岔五来听徐乾学讲书论史,直到天黑了才回家,于是就见到了寄居于此的姜宸英。

虽然在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姜宸英屡战屡败,但生活中,他丝毫没觉得低人一等。他性格疏狂,保持着相当的自尊和骄傲,即便深知眼前的这位公子是明珠的嫡子,也不自惭形秽,没有未得功名的羞赧,反而高谈阔论,恣意诗酒。

容若做人非常有温情,他尊重姜宸英孤傲的性格,没有因为姜宸英有点故作深沉的言谈而疏远他,反而极为恭敬,认为他是前辈,虚心求教。为了表示对姜宸英的尊重,容若还发正式的邀请函,将其请到家里,热情款待,然后求教“甚忠敬”。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容若的谦恭令姜宸英大为感动。一开始,姜宸英认为容若就是一个“退而学经读史,旁治诗歌古文词”的纨绔子弟,没想到此人虽然年轻,却品性高洁,待人热情,竟是富贵场中的清流。自此二人成为忘年知己。

而容若与画家王翚堪称神交。当时他偶尔在徐乾学的书斋看到了虞山画派的创始人王翚赠送老师的《仿古山水册》,极为仰慕。认为王翚的画如同“优钵昙花”,堪称“千年一见”,于是拜托老师徐乾学“遗书致币”,向王翚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想聘其为渌水亭的画师。

王翚是清初著名的画家,著名的《康熙南巡图》就是他的杰作。康熙七年,他与徐乾学相识于文人周亮工的府上。宴席间二人相谈甚欢,徐乾学作《秣陵诗》赠王翚。王翚绘制《秣陵秋色图卷》回赠,自此二人交心。

康熙十三年,王翚听说徐乾学遭遇朝廷罢黜,回到了昆山老家,就绘制了《仿古山水册》画册,亲自登门抚慰好友,这让徐乾学大为动容。人生高潮时的友情可能掺杂着水分,低潮时候的雪中送炭,却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真心。王翚的这份心意,让二人成为知己。

徐乾学捐官回到京城,自然将这段情义向容若说起,并且出示《仿古山水册》让其观看。纳兰容若善于填词,在书画、金石等方面的造诣也非同凡响。《八旗通志》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书法:“容若工书,妙于拨锡法,临摹飞动。”所以对王翚的作品,他有相当的鉴赏水准。

王翚的画作吸收了元人笔墨的简洁清逸,又有宋代文人画的富丽典雅,兼具唐人画作中的气韵,画面极为古朴清隽。书画文字都是文人内在神韵的展示,因此容若认为王翚是大家,倾慕非常,为了能与之结交,锲而不舍,多次邀请。

遗憾的是,那时满汉两族的交往是有障碍的。王翚一开始对容若的性情并不了解,觉得彼此身份地位差别极大,多次推辞,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春,才被容若的坚持和真情雅意打动,来赴这场知己之约。可叹的是,等他跋涉千里赶到京城,才发现纳兰容若已经于此年暮春亡故了。

王翚极为懊悔,恸哭不已,带着遗憾回了江南。他们的朋友们为这段情缘感叹,写下长诗记录了这段人间至情:

蓟北学士大才子,相国家声好文史。

筑台买骏招王君,王君赴命辞珂里。

骑驺拥卫度黄河,乍入昭华细语多。

争传学士已厌世,玉楼应召归锦窠。

王君骤闻心痛惜,再叩灵輀焚束帛。

掉头单骑出都门,高贵攀留绕朝策。

芦沟桥上月如霜,返旆情激动客肠。

不以豪华留瞬刻,死生谊重真难量。

王君王君果高义,亲知遥美诗章寄。

蓟北学士九泉知,也应一洒千秋泪。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在世,能够被人懂、被人理解,是何其幸运!

所以二人即便不相逢也无憾,王翚无憾,纳兰容若亦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