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博学鸿儒(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本章字数:2319

有点戏剧化的是,一直不想当官的严绳孙因顾忌各方面的关系勉强参加考试,随便写了首《省耕诗》应付,却被授予了官职;而非常想要考中的姜宸英认真答题,却阴差阳错地落第了。真是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没考中,对姜宸英来说是一场灾难。他奔着工作的机会而来,未能如愿,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落魄到三餐难继。容若考虑到姜宸英恃才傲物,有些固执己见,但做人光明磊落,极为耿直,就写了一首《点绛唇》给他: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词中写到,时间已经到了深秋,天色晚了,寒意倍增,让人顿觉衣衫单薄。与自己的影子对饮闷酒,极为落寞,想到在佛寺中困顿的姜宸英,不由得心生怜悯。天气转冷,连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何况是人呢?于是容若发出邀请,让姜宸英来府上居住。

这等同雪中送炭,让姜宸英极为感动。他一改往日的高傲,接受了容若的邀请。自此二人谈天说地,甚是快乐。后来,容若又让朋友叶方霭举荐,让姜宸英入翰林院撰修《明史》,得食七品俸禄,解决了生活问题。

不久,张纯修发来请帖,邀请容若、陈维崧、秦松龄、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毛际可、梅庚等人前往西山别墅的见阳山庄,参加宴游集会。众人欣然前往。巧合的是,当时众人在潭柘寺游览的时候,遇到了前来游玩的曹宾、朱品方等人,于是两拨人合为一拨,留宿见阳山庄,大开夜宴。

曹宾是曹寅的同族兄弟。此人也是性情中人,带来了丰润曹家酿造的浭酒为大家助兴。文人们以此为媒介,吟诵酬唱,题咏书画,热情极为高涨,盛况空前。唯一遗憾的是,当时所作的诗词没有保留下来。

这次集会后,容若意犹未尽。他很珍惜多人相聚的机会,深知如果不是皇帝宣召,大家凑在一起极难。于是他效法张纯修,邀请朋友们多次相聚,诗词唱和,边交流情感边探讨学问。

容若先是约上姜宸英、朱彝尊、严绳孙、陈维崧、秦松龄六人一起郊游,六人共同创作了《浣溪沙·郊游联句》:

出郭寻春春已阑,东风吹面不成寒,青村几曲到西山。

并马未须愁路远,看花且莫放杯闲,人生别易会常难。

此时正值暮春,春尽阑珊,几人骑马观花,看春花寥落,内心多有怅然。面对此情此景,陈维崧开了首句。这低沉的气息被身旁的秦松龄察觉,他立刻扭转颓败,接口道“东风吹面不成寒”,认为虽然已到春色末期,但是天气不再寒冷,东风拂面是好的开始。

严绳孙也觉得这一句极好,于是再次将心态放平,认为享受山间幽静,边走边用轻快的歌声助兴,是浪漫唯美的。

姜宸英听了哈哈大笑,豪气顿生。最快意的就是和朋友们齐头并进,诗酒天涯,如今愿望达成,纵然前途未卜,也不算什么了。这种豪放洒脱,正是姜宸英的魅力所在。于是朱彝尊将这豪放再次推进,让大家赏花也不要忘了举杯对饮,不醉不归。容若听了诸人的心声,叹息道,人生离别容易,相聚太难,就应该尽情欢笑,珍惜当下,脱口而出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人生别易会常难”。

大家归来之后,容若提议,等渌水亭的荷花盛开,便再次相聚,把性情相投的在京朋友都邀请来,效仿王羲之、苏东坡等先贤的豪情,留一段词坛的雅集佳话。众人极为赞同。不久大家如约而至,共聚一堂,再话诗文。

据《渌水亭杂识》记载,此次聚会,除了联句之时的诸人,又邀请了汪楫、张纯修等人入席共饮。

名家云集,游廊赋诗在规则上提高了难度。“当为刻烛,请各赋诗。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意思是在蜡烛上刻上刻度,限定时间创作。于是“清川华薄,恒寄兴于名流;彩笔瑶笺,每留情于胜赏。是以庄周旷达,多濠濮之寓言;宋玉风流,游江湘而托讽。《文选》楼中揽秀,无非鲍、谢珠玑;孝王园内搴芳,悉属邹、枚黼黻”。

众人皆放飞自我,即兴而歌,佳句频出。

稍有遗憾的是,此次聚会诗词虽多,但大都失传。唯一有记录的是姜宸英在席间写下的四首五言律诗。正应了那句“此浮生若梦,昔贤于以兴怀,胜地不常,曩哲因而增感”!

然而,果如容若所叹息的那样,“人生别易会常难”。康熙十八年的秋天,容若和朋友们的别离接踵而至。

此年秋天,张纯修被任命为江华县令,前往楚地赴任。容若与张纯修相交十几年,平日里私信、聚饮都很多,如今张纯修要奔赴千里之外,二人交流受到地域阻隔,想要见面更是难上加难,容若的内心极为怅惘。为纾解这种情绪,容若在散花楼为张纯修饯行,写下了极为深情的《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断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此时秋花惨淡,草木凋零,散花楼上,容若酒入愁肠,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听着远处胡笳轻唱和城下捣衣之声,单调,重复,更为凄凉。容若很想劝友人再进一杯酒,将其留下,但想到君王诏令严苛,不能任性,只能洒泪分别。

他们的感情太深厚了。张纯修几日不见容若就会说“比来未晤,甚念”。容若给张纯修的手札开头也有“连日未晤,念甚”。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要么“你借我的东西”,要么“我请你来看看我的画像”,但琐碎渗透到平常,更为家常,更为温情,回味起来也更为温暖。

温情太多,容若的担忧也更沉重,只能千叮咛万嘱咐,对张纯修事无巨细地叮嘱。张纯修对做官也不是特别热衷,此年出仕已经三十三岁,此去楚地,三藩叛乱还没有完全平息,身为一方父母官,本来责任就很大,在战乱中想把官做好更难。因此容若的牵挂也就更揪心,于是他在《送张见阳令江华》中写道:

楚国连烽火,深知作吏难。吾怜张仲蔚,临别劝加餐。

避俗诗能寄,趋时术恐殚。好名无不可,聊欲砥狂澜。

为了抚慰友人,张纯修临行之时,容若特意请假,一直送出十里长亭。他将所有的离别凝重都化成了一句话,让张纯修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再图其他。这是最简单的话,却最为体贴入心,唯有亲近之人才会想得这样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