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离世——人间自是有情痴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本章字数:3177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容若送别了一个又一个知己,却没料到自己的人生已进入尾声。

长久跟从皇帝巡视四海,劳碌奔波,容若的免疫力急剧下降。而他的心,不在健康上,专注的却是自己在学问上没有突破。这成了他心上的一颗朱砂痣。

容若认为“处雀喧鸠闹之场,而肯为此冷澹生活,亦韵事也”。

他对朋友们说:“吾倘蒙恩得量移一官,可并力斯事,与公等角一日之长矣。”

容若盼望着结束这种奔波的生涯,好将精力转到做学问上,甚至筹划着编纂一套词集。当时他的友人朱彝尊已经编纂了《词综》,但是容若和朱彝尊编纂书籍的初衷不一样。他认为《词综》太过宏大,所选诗词太多,失去了精巧。他主张用心来挑选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编纂刊行,让大家去芜存菁。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好友梁药亭:

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唐诗非不整齐工丽,然置之红牙银拨间,未免病其版槢矣。

从来苦无善选,惟《花间》与《中兴绝妙词》差能蕴藉。自《草堂词统》诸选出,为世脍炙,便陈陈相因,不意铜仙金掌中竟有尘羹涂饭,而俗人动以当行本色诩之,能不齿冷哉……

——《与梁药亭书》

《与梁药亭书》是纳兰容若词论方面极为重要的作品。容若认为《花间词》以情为主,音律铿锵,自然抒怀,是最好的词。所以他渴望友人梁佩兰能够来京城和他一起,选取这样一部分词,编纂成册,刊行于世。

梁佩兰屡试不第后,就淡了心性,把精力都放在了游山玩水上。接到容若言辞恳切的信,便不辞辛苦从南方来到了京都。

然而,此年五月二十三日,编纂词集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步入正轨,容若就接到了皇帝即将御驾亲征雅克萨的诏令。容若想到相聚不容易,便将给梁佩兰接风和向友人辞行,放到了一起,在渌水亭大开夜宴,邀请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吴天章相聚。

容若因为沈宛离去,一直不快乐。席间,他喝得大醉,将心中的不快倾泻而出。他一咏三叹,写下了自己的绝笔之作《夜合花》: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

合欢花,又名合昏、夜合、马缨花和绒花,夜间成对相合,如同夫妻欢好。传说合欢花的寓意,与虞舜的二妃有关。虞舜执政期间,巡视天下,却病逝苍梧,葬在了九嶷山。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悲痛,追寻着他的足迹,来到湘江边上,终日望山恸哭,泪血斑斑,血尽而亡。这种挚诚,感动了上天。上天就让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延续恩爱。

合欢花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化观中的一个情感意象。比如人们把合欢花绣在被子上,就成了“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绘在杯子上,便有了“并蒂花开连理树,新醅酒进合欢杯”;嵌在扇子上,就成了“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绣在衣服上,就成了“合欢襦”;结成带,就成了“合欢结”;等等。

这种意象表明,为学问而心情郁结是其次,一直在为情而困才是容若心底最大的伤。当时五月又是卢氏去世的月份,他酒后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种酒后伤情严重到致命。

容若曾经邀请翰林院同年徐倬前来赴宴,因徐倬有事情没来,他便将自己的合欢诗送过去,请求唱和。

徐倬回复了《成容若同年以咏合欢树索余和》一首:

青裳细缬映清莎,韩重相思未足多。

花似鄂君堆绣被,叶同秦女捲轻罗。

树犹如此能堪否,天若有情奈老何。

定识云中并命鸟,深宵接翼宿琼柯。

哪里想到,容若自醉酒之日就一病不起,竟然引动寒疾复发,七日不出汗,病体沉重,大有不胜之态。此事让康熙皇帝极为震惊,他还想带着容若前往塞外,征战沙场,却没想到瞬息之间,这个臣子居然命悬一线了。

皇上立刻诏令,用最好的药来医治容若,并且让侍从一天三次通报容若病情。遗憾的是,神仙也无法挽回病入膏肓的人。

五月三十日,卢氏的祭日这一天,容若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一岁。

生不同日,死却同期,为情而生,为情而乐,为情而困,为情而亡。

情殇至此,古今有谁?容若太悲情了!

纳兰容若的一生,诗词成功,做侍卫成功,做人也极为成功。“凡士之走京师,侘傺而失路者,必亲访慰藉;乃邀寓其家,每不忍辞去……”所以容若离去,当时很多人都极为感伤。

容若生前心底的善意和柔软,也让他在身后得到了福报。与他相交的人都能够真心交付,并且愿意为其身后事尽心尽情。

在目睹容若离开以后,顾贞观悲痛不已,写下了最后一首《金缕曲》,悼亡知己:

好梦而今已。被东风、猛教吹断,药炉烟气。纵使倾城还再得,宿昔风流尽矣。须转忆,半生愁味。十二楼寒双鬓薄,遍人间、无此伤心地。钗钿约,悔轻弃。

茫茫碧落音谁寄?更何年、香阶刬袜,夜阑同倚。珍重韦郎多病后,百感消除无计。那只为、个人知己。依约竹声新月下,旧江山、一片啼鹃里。鸡塞杳,玉笙起。

知音陨落,人间黄泉,自此永隔,好梦碎了!

风流已逝,倾城不再,这份情感已经不能用任何的字词去承载。顾贞观自此看透人生无常。为了祭奠这份至情,他全情投入容若的诗文编纂中,亲手修订、整理其遗作,使其流传后世。

康熙三十年,他连同徐乾学、严绳孙、秦松龄等人,在容若生前编纂的《通志堂集》中,增加了容若词四卷,共三百首,刊行于世,让后人得以窥见最好的纳兰词。之后顾贞观离开了伤心地,回到惠山草堂隐居,再也没有踏足纷扰红尘。

梁佩兰同样亲眼看着容若病逝,悲痛无比。在祭文中,他用这样的文字浓缩了容若的一生:“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生平至性,结于君亲,举以待人,无事不真。”

而离开的严绳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与容若此一别,成永诀,一转身,成一生。远在江南闻此噩耗,他同样老泪纵横,一度认为自己听错了,喃喃地说道:“容若强且少,而先我长逝哉?”于是他写下《哀词》,追忆曾经,感叹悲伤:

初容若年甚少,于世无所措意,既而论文之睱,闲语天下事,无所隐讳。比岁以来,究物情之变态辄卓然有所见于其中,或经时之别,一再接其绪论,未尝使人不爽然而自失也,盖其警敏如此,使更假以年,吾安知其所极哉。

沈宛也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结局。她后来的归属,无人可知。只知道她生下了容若的孩子以后,明珠将这个孩子带回府中抚养,沈宛隐没江南。

她在某一个秋天,写下了《朝玉阶·秋月有感》: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比翼连理,至此无续!

纳兰容若的一生,很多意愿没有达成。

他去世后,二弟纳兰揆叙被授予翰林院侍读,还当上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得到了容若一生想要的工作。从这个结局中,我们似乎也看到康熙对容若的离去深深抱愧。

容若曾经出使的梭龙,也传来了捷报。为此,康熙认为容若功勋卓著,追赠其为一等侍卫。

而明珠在儿子离开三年后,即康熙二十七年,被罢黜大学士之职,此后二十年没有再被重用。

明珠罢相后,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拿起儿子的作品阅读。在读《饮水词》的时候,那一字一殇的词句,让明珠困惑也痛苦,他悲痛着发出苍凉的疑问: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地不快活?

自此,他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做事稳重周全的嫡子。

是啊!容若什么都有了,在太多人看来,拥有这般的荣华,他却郁郁寡欢,似乎难以理解。

然而,要定义“快乐”,物质绝不是唯一评判标准。只拥有物质对容若来说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精神世界。因为世间万物有情,情之有无、多寡、深浅、荡挚,在他心里才将人分出不同和高下。

容若“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自然不会只求衣食无缺。他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纯情,渴望山水鱼泽之欢的逍遥,对知己好友极为挚诚,这都体现出他性灵方面的丰富。然而,偏偏是这样的丰富,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受挫折,引发他内在的伤感和苦闷。

这种伤感,厚重且浓烈,是对面前世界的追问,也是对未知虚无的思索。

这种苦闷,让他真诚地直视自己的内心,拷问灵魂,也才活出了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一生。

这也是古往今来,成就斐然的先贤大体一致之处。

纳兰容若用情到深处,写词到深处,做人亦到深处,惊艳后世。

上一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