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不合理认知:“化了妆的”负性信念(1)
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沟通。然而关于沟通,常常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有的人认为:当出现误会的时候,我无论怎么解释都是不管用的。因此当人际关系产生问题时,他只会消极对待,不去沟通处理;也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沟通到位了,一切问题就都会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是我做得还不够好。他因此陷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思绪中,并常常为自己的表现担忧或懊恼;还有的人会有“对方理应如何如何”的想法,当对方没有按自己的期望和他互动的时候,他就会陷入恼火之中,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上,反而执着于无效的互动方式。
以上这些影响着我们情绪和行为的认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是说得通的,但是,我们仔细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都会有和以上的人相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有的人遇到误会后,会尽一切努力将误会消除;有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并不始终小心翼翼地担心自己表达得不够好;还有的人,当别人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并不执着于对错,更不会因此大动肝火。
以上那些影响着我们互动方式和情绪的认知,有时候也是来自过往创伤事件的影响。下面我将就以上情况逐一举例进行说明,并且介绍可能的改变途径。
沟通中影响人们情绪和反应的三种常见认知如下:“说了也没用”“做得足够好才能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没效果就是我做得不够好”以及“我有理你就该听我的”。小难过、小担心、小善良她们三个人分别是这三种观点的持有者。
“说了也没用”?
小难过是一位名校女博士,容貌秀丽,性格温和,但是她的亲密关系总是出问题。她和对方会在貌似好好地交往一段时间后,忽然爆发矛盾。每次爆发矛盾后,小难过就会想分手。小难过注意到这个问题后,便寻找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的过程中,小难过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一个问题:当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矛盾时,她从来不想着如何解释,也不等待对方解释,而想直接和对方分手。
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模式呢?她发现自己这样的行为模式背后的想法是:解释了也没有用,有时候还会使事情更糟。她这样的想法是从何而来呢?
小难过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她在四五岁的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暑假下午,她和表姐在爷爷家里边笑边跑地追逐玩耍,突然爷爷一声暴喝叫住了她俩,说要召开家庭会议。小难过的爷爷奶奶生了好几个孩子,那天下午好几个人都回来了,客厅里黑压压地站了一群人。小难过的爷爷坐在客厅正中的沙发上,喝令两个小孩子站在人群前面,然后开始训斥她们,问她们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经过一番冗长的“审讯”之后,小难过终于明白,原来她爷爷认为,两个孩子又跑又笑,打扰了他的睡眠,这表明她们心里没有爷爷,不懂得孝顺,犯下了非常大的罪过。爷爷宣布完孩子们的罪过后,要求两个孩子交代自己的动机,并作检讨。按照爷爷家以往的规矩,作检讨一直是按年龄由大到小进行,但是那天,爷爷脸上突然露出了犹豫的表情,然后,他要求小难过先来回复他的诘难。就在那一刻,小难过明显感受到了周围气氛的变化。这种和平时明显不同的处置方式和那一刻的气氛变化,使她突然深刻理解了父亲平常为了哄她睡觉,经常给她讲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四五岁的小难过在那时虽然还不知道这八个字,但却对这八个字的含义瞬间无师自通了。她意识到,爷爷实际上并不准备真的听她解释,他只是像猫捉到耗子般,在吃下耗子前,为了愉悦自己,随心所欲地玩弄耗子一番。
小难过虽然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但还是努力进行了“垂死”挣扎,辩解自己没想到下午3点家里还会有人在睡觉,并非故意吵醒爷爷的。当然,她“垂死”挣扎的后果就是爷爷变本加厉地呵斥了她,说她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她没长一颗人心。潜台词就是“你是个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畜生”。从那之后,小难过的内心就有了一个牢固的观念:当和别人发生误会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解释。解释不但无济于事,还会使自己的处境雪上加霜。
“做得足够好才能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没效果就是我做得不够好”?
小担心女士今年30岁出头了,也是因为婚恋问题寻求咨询的。在咨询过程中,小担心说目前她有两个考虑对象A先生和B先生。她挺喜欢A先生的,但是又觉得他是搞技术的,不太会跟人打交道,这让她非常担忧,甚至不愿和他进一步发展关系。另外一个B先生是搞销售的,很会和人打交道,但是和B先生相处起来她又觉得不太舒服。她不知道该选谁了。
咨询师听她这样说之后觉得奇怪,就问她:“如果你两个都喜欢,选不出来呢,我是能理解的。可你现在说挺喜欢A先生的,觉得和B先生相处不舒服,答案不是很明显吗?怎么你还是不知道该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