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辅导和督促
为什么家长越辅导,孩子做作业越拖拉
家长之间流传着一句戏言“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见辅导孩子做作业是令多数家长很头疼的一件事。
“你的语文作业写完了吗?”“别玩了,快点写作业,过一会儿我再来,要是还写不完……”“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不会?”……
相信很多辅导过孩子作业的家长,都遇到过上述这几种情况,说过这几句话。但是过一会儿再去看孩子写的作业,结果要么是字迹歪歪扭扭、十分潦草,要么是简单的数学题错了一大片。仿佛刚才对他说的话根本不起作用,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发脾气:“催催催,就知道催,我这不是写了吗?”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作“超限效应”,源自一则真实的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天心血来潮去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太棒了,自己深受启发,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决定捐一些钱;可是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滔滔不绝地讲,马克·吐温内心有点动摇,甚至听得有点不耐烦,决定要少捐一点钱;时间又过去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马克·吐温觉得他很唠叨,甚是烦人,于是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
这就是“超限效应”,即由于受到强烈的外界刺激或者压力过大,产生了逆反心理。而这也从本质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辅导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不耐烦,甚至出现注意力严重不集中的现象。
下面这张图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家长的唠叨、催促下,孩子的内心发生变化的过程: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呢?
首先是盯着孩子写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在发现孩子出现错误时第一时间就开始批评。比如,“你看你写得歪歪扭扭的,擦去重新写!”“这个答案对吗?你动脑子了吗?重新算!”这些重复的、负面的评价,很容易引发“超限效应”,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自然而然就表现得拖拖拉拉,写作业不积极。
其次是频繁扰乱孩子的专注力。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累着、饿着,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时不时地问:“渴不渴啊?喝杯牛奶吧!”“吃点水果,再接着写!”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些行为干扰了孩子的专注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做作业时三心二意。在这里,家长不妨回忆一下我们自己专注工作时的感受。当我们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工作状态,沉浸于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时,对某一项任务有越多的掌控感,我们就越容易专注于它。相反,如果在工作时一直感觉被监视甚至一直被打断,那么我们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因此,对于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我们首先要转变意识,即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只做到适当督促和辅导即可。具体地,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首先,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之所以把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因为写作业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
如果有些孩子的自制力不强,家长可以在旁边陪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打扰或打断孩子。家长可以在旁边看书或者工作,只起到陪伴的作用即可。
其次,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孩子放学回家后,从吃完晚饭到睡觉之前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如果不想让孩子因为做作业而熬夜,那么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就尤为重要。比如,两个小时之内写完作业,然后家长再检查辅导。另外,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长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究数据,帮助孩子规划单科的学习时间,比如孩子五年级时,学习时间以 25 分钟为宜,之后可以适当休息一会儿再继续。
如果我们在辅导孩子时感觉非常疲惫,那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辅导方式有问题。其实正确的辅导,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随着年级的升高,为什么家长的督促越来越没用
“鸡娃”是近年来在家长圈中流行的新词汇,它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强烈期许。正如影视作品《小舍得》中演绎的一样,在这种强烈的愿望下,很多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大量额外的学习和活动,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占据得满满当当。这种做法的积极效果不见得有多少,但很多父母与孩子都已身心俱疲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外,“鸡娃”的背后也映射出孩子学习动力的问题,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小学低年级时,孩子对来自家长的督促还是很配合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但是到了高年级,孩子对家长的督促常常会很抵触,学习热情降低;到了中学,这种现象则更加明显。其实,如果一个孩子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那么学习就会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而不需要来自外界的监督和催促;一味依靠督促才能学习的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以致一旦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学习成绩就一落千丈。从长远来看,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要比给孩子安排大量的学习任务更有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外部环境影响着他的认知。因此,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教育小学靠家长,中学靠同学,高中、大学靠自己。
儿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家长在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智力发展的支持等方面就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孩子在学校的习惯及学业表现,甚至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父母在孩子的社交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因此,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等方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但重点应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等到了中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由首要位置降到了次要位置,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支持及学业影响也随之降低。随着认知的发展及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周围的伙伴、同学逐渐成为其社交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孩子会更在意伙伴、同学对他的看法和评价,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初中后,孩子就表现得不再像小学那般听从家长的话了。这个阶段,伙伴、同学的价值观和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比如,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体形、胖瘦、学业表现,并在意同学对于这些方面的看法;与他亲密的同学、伙伴对学习的态度、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会对他产生影响。比如,他们或许一起乐于学习,积极快乐生活,勇敢面对困难;也或许一起厌恶学习,消极颓废,回避困难。
随着孩子进入高中甚至大学,他们变得更理智、更成熟。尽管他们缺乏人生经验,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此时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地来自自我激励及对成功的渴望。
其实,小学、初中也好,高中、大学也罢,家长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一直都在,只是在小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小学阶段,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有时家长陪伴孩子努力、坚持,就能让孩子学会努力、坚持,这也是一种学习。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差异,但后天的努力能够加以弥补。况且,大多数人的智力差别其实并不大,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有成功的机会。相信孩子、鼓励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迎接挑战,那么在小学阶段你就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