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艺术的世界,想象无禁区:《毕加索的奇异旅程》(3)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本章字数:2538

夸张与变形

在这部电影里,夸张变形是解构的重要手法,也是直接结果。影片不仅不追求历史细节的真实,甚至故意制造历史“错误”,其目的不仅是要蓄意跳出一般名人传记影片绝对追随历史真实的窠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可能是想故意将影片建筑在一个似乎近于玄幻的构架上,给导演、演员想象力最大限度的放飞提供机会。毕竟,当大家知道《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时候,就不会追究孙悟空筋斗云的真实性问题了。

也许是由于这一点,影片一些情节的夸张与变形几乎达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如影片开头毕加索从强盗手中拯救情人多萝西时那场拙劣的表演,初到巴黎时毕加索向语言不通的女房东要水的时候那场卖力的哑剧。在习惯了一本正经的观众眼里,这些情节都会被看成无聊甚至低俗的闹剧表演,但是,导演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夸张暗示观众:别那么正经,逗你玩呢。

反崇高

在常人眼里,名人总是高高在上、熠熠生辉的。学生写励志作文,言必居里夫人发现镭、司马迁著史、司马光砸缸,似乎认定名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从小就有伟大志向,非礼勿视,意志坚定,品德高尚,行为世范。凡夫俗子看名人传记,无非也是向成功人士学习头悬梁锥刺股,让自己净化心灵提高认识,亦步亦趋地跟着名人的脚步,希望自己也能复制名人的成功。一句话,向名人学习崇高。而这部电影不仅不引导观众去发现名人身上的崇高精神,反而处处与崇高为敌,将崇高的道德解构得支离破碎,然后让大家来鉴赏这碎片中的新生命。

影片开头毕加索出生的一场戏就给了崇高当头一棒:按常理,伟人的出生,不说有白日入怀、异香满室,至少也是庄严肃穆、万人敬仰的,可是开场故意设置的一场闹剧把这庄严肃穆消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目瞪口呆和啼笑皆非。

在毕加索告别父母独自前往巴黎的一场戏中,他与父母在火车站依依惜别,母亲的亲吻与拥抱,父亲的鼓励与期望,这场戏继续发展下去,无疑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西班牙版本。正在观众们眼里含着泪等着要在合适的时候夺眶而出的时候,那列火车居然像螃蟹一样横着开走了!每一个看到这一幕的观众此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刚刚蓄积起来的崇高感和伟大情怀被这不讲道理的火车搅得荡然无存。

而“一战”结束之后,巴黎街头希特勒与丘吉尔的斗殴,更是对国家利益、民族情感、正义邪恶等宏大叙事的一次辛辣的反讽。不管是艺术还是政治,不管是画家还是女人,在导演的眼里都没有丝毫崇高感。不仅如此,他还严禁观众在接触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产生任何崇高感,每到紧要关头,导演就会以近乎无厘头的方式消解崇高。在别人一本正经的时候他一本不正经,以不折不扣的无厘头精神将反崇高进行到底。

影片链接

《大话西游》

如前所说,经典一旦被供上神坛,也就被宣判了死刑。连环画版本的《西游记》小孩子都喜欢,而原著却很少有人读,个中原因,连环画版本在形式上注入了新的元素恐怕是其中之一。在缺乏游戏精神、调侃精神和幽默感的国人看来,游戏经典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而周星驰主演的这部电影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部大逆不道的电影。

影片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它使用的后现代的艺术技巧,包括调侃、反讽以及夸张、变形等,这与《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的技法其实是一脉相通的。而影片里的一些著名台词,现在几乎已经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言。正写到这里的时候,下雨了,我要收衣服去了……

学生笔下的《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我很喜欢片中毕加索逾墙而走的片段。为了挣脱束缚,他在墙上用炭笔勾勒出一个窗户,像神笔马良一般活生生地画出了一个窗户,大胆地逃脱了死刑,迈开步伐,走向了远方;还有他不满眼前一味为作画而作画的情势,在窗外女子的鼓励下,把手中的碟子砸个粉碎,打开窗户,径直离开了压抑他的地方;最后一幕更是精彩,他把自己雕塑的逼真如己的雕像放在床上,营造出自己已死的假象,而自己却再一次融入像牛奶一样的墙里面,像魔法中的穿墙术一般,而这又是毕加索不顾一切束缚,大胆冲破禁锢的写照。

(王瑜彤)

(在电影中)多萝西的孙女长得和她奶奶一模一样,而多萝西又是毕加索几乎快遗忘的初恋情人,这点确实让人无语。但就这点,我大致可以猜到,这名女子对毕加索的影响是挺大的。实际上,多萝西的孙女影射的就是弗朗索瓦丝·吉洛。据说,片中有一个画面跟现实中的毕加索的一张生活照一模一样,那就是在碧蓝的大海边,金色的沙滩上,弗朗索瓦丝走在前面散步,毕加索在后面亦步亦趋地为她撑伞。她曾被毕加索称为“你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有扇通往巅峰之窗的女人”,由此可见,弗朗索瓦丝是很有才情的,而她也是唯一一个从毕加索身边离开的女人。除此之外,那位“毕加索的父亲”,影射的是毕加索的经纪人,他总是每时每刻都黏着毕加索,压抑着毕加索,用尽一切办法靠毕加索赚钱,这也使毕加索的画受到了些许抑制,使他的一生都有些压抑和乏味。

(吴倩)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只以为毕加索和贝多芬、齐白石等伟人一样,有着无数充满汗水的励志故事,看完后,才发现天才的成功道路上也可以布满女人。可能用中国的传统理念看,毕加索46岁邂逅17岁的少女,62岁邂逅22岁的方兹华斯,73岁与其分手,80岁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真的很讽刺,但他不是我们传统思想中的堕落于花街柳巷中的道德观低下的人,而是因为这些在不同时期邂逅的女人,成就了他多彩的人生,留给了世界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大多数人物传记,我真的难以接受这种以低俗幽默虚构一个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人的一生的影片。不过,也确实难以想象以严肃、崇敬的情感去还原毕加索与无数情人的故事。所以说,女人们既成就了传奇的毕加索,也成就了充满争议的毕加索。

(张宇慧)

毕加索常常说:艺术是揭示现实的谎言。导演泰治·丹尼尔森把毕加索拍成了一个让人无法笑出来的滑稽的人,这部电影,95都是虚构的。

荒诞?无厘头?我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有这样一种疑惑吧。但是看过它的观众应该知道,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毕加索个性的写照: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小提琴拉着拉着可以飞向太空……

而影片中富有想象力的物品也让我大开眼界,像视觉冲突的火车,横着开的轮船,我想,这些都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吧,要有创造想象的能力,要敢于想象。瑞典人在1978年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成本小到几乎每一个时代的表现都在同一个布景中搭出,却这样撼动心灵。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从没告诉我们想象力可以无限放飞,人生可以这样尽兴、尽情?

(王乙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