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一个提问引出的二战往事

书名:历史的隐秘角落本章字数:2876

我坐在于默奥博物馆的一间大厅里,和一群来访者一起听那位颇为年轻的副馆长做专题讲座:瑞典北方的铁路交通史。

这个题目听起来不那么有趣,是吗?反正在参观完这个瑞典小城博物馆后,感觉有点饿。刚好碰上了这里开讲座,就为了讲座提供的那些点心茶饮吧,举办者对你的落座恭听还感激不尽呢。再说,大厅四周那些灯光柔和的玻璃展柜里,各种标本布置成自然环境中的动物世界,很养眼。比如,一只狐狸正望着树桩顶作为捕猎诱饵的水鸥,双眼发出贪婪的光;一只肥胖的河狸已经将一株白桦啃得岌岌可危了;等一下,树杈上站立的那只猫头鹰,羽毛怎么在轻轻抖动?原来是附近的一个通风口在作怪。还有,驯鹿与麋鹿、雪貂与松鼠、山雉与雪鸡,它们都在草地、雪坡和林木间嬉戏着。

直到讲座的讲解者播放一张张带有黑白照片的幻灯片时,我的注意力才被吸引过去,其实我这个人还是蛮喜欢有历史故事的视觉场景的。在介绍20世纪40年代的瑞典北方铁路系统时,在一张一闪而过的幻灯片上,我突然看到了一群戴着纳粹钢盔穿着军服的德国兵正在爬火车。讲解者没有做任何讲解与停顿,一张接一张地放映下去。我赶紧举手提问:“等一等,请回放到前面的一张,对,就是这张!为什么我看到一群纳粹德国军人坐上了瑞典的火车?你们瑞典不是二战的中立国吗?这里面有什么故事?”我的提问让那位副馆长看上去稍感意外,但他随后还是很爽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是的,我们瑞典在二战中确实是中立国,但我国有个不光彩的历史事实,在二战期间,瑞典实际上与纳粹德国走得很近,因为瑞典以为德国会赢得战争,于是偏向了德意日轴心国阵营。您看到的这张历史照片,就是1940年德国入侵占领我们的邻国挪威期间,我国同意德国借用瑞典北方的铁路系统运兵到挪威的情景,因为当时挪威的铁路系统远不如瑞典的发达。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很耻辱的事——瑞典帮助了侵略军占领自己的邻国。”

听了这位副馆长的坦诚作答,我吃惊不小,当时我并不知道中立国瑞典在二战中还有这一段历史。听了这次讲座后,在阅读和旅行时,我开始留意这方面的历史信息。

其实,在二战中瑞典与纳粹德国的关系之密切,可谓触目惊心。

二战爆发前,瑞典已经宣布中立了,它的上一场战争还是在遥远的拿破仑时代。瑞典非常珍惜自己的中立国立场,一直恪守着非常简单的国策:绝对不参与战争,即使要为此付出代价。

二战爆发了,当英国和法国军队被打得一路丢盔弃甲,从敦刻尔克港口狼狈撤离欧洲大陆后,被纳粹德国的强大震惊到的瑞典人,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处于孤立的危险处境了。但来到瑞典的其他国家的人发现,瑞典国内竟然维持着一种怪诞的平静,瑞典人一向闲散的生活节奏并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街上的私人小汽车因为缺乏燃料而不见踪影了,人们开始骑自行车和三轮车。由于德国控制了波罗的海,英国封锁了北海,瑞典国内物资紧缺,只能实施配给制。同时,政府将税收加倍,用以更新本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他们清楚,只有让潜在的侵略者明白入侵的高昂代价,入侵才不可能发生。

事实也的确如此,早在1940年德国准备入侵挪威的时候,就有纳粹海军将领提出,与其冒险登陆挪威海岸线,不如先攻击瑞典,然后从陆地上向北推进。但希特勒不愿招惹这个北欧头号军事强国,拒绝了入侵瑞典的建议。于是德国向瑞典下达了指令:“只有倾向于德国的中立,才是保证不被侵犯的唯一道路。”德国同意有条件地尊重瑞典的中立地位,条件之一就是瑞典不能削减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

随着纳粹德国军队一路高歌,所向披靡,瑞典人心中的平衡渐渐被打破,外交策略也开始向纳粹德国倾斜。1940年7月,瑞典向德国妥协,同意德国经由瑞典向被占领的挪威运送军事物资,并同意德国军队在瑞典境内通过。这就是我在于默奥博物馆里听讲座时,看到一群全副武装的德军爬上瑞典火车那张老照片的由来。

瑞典北方丰富的铁矿,成了德国重要的战争资源之一。二战期间,铁矿石运输船源源不断地从波罗的海边的港口城市律勒欧出发,开向德国的汉堡港,然后炼成钢铁去喂养第三帝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怪兽。我在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时,知道这位大英帝国首相连做梦都想在波罗的海航道上布下水雷,这样就可以切断与德国军工性命攸关的瑞典铁矿石供应线了。可丘吉尔也只能做一做美梦,因为已经称雄欧洲的希特勒几乎将波罗的海变成了第三帝国的内海,他岂容丘吉尔溜进来布水雷?

我曾经与几位中国朋友一起驱车从瑞典北方小城于默奥出发,跨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到挪威北方旅行。在靠近海岸线的一座山冈上,我们意外“遭遇”了一个二战德军的炮兵阵地遗址,这个遗址被保存良好。遭受过德国全面入侵的挪威人,保存这个德军阵地的用意很清楚——勿忘历史。炮兵阵地皆由水泥铸成,多个环形炮位、掩体、炮弹库,甚至坑道内的步枪挂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都几近完好无损。在一座大型探照灯的操纵手座椅上,克虏伯公司的德文标注清晰可见,一门加农炮的橡胶轮胎上印着“1940年出品”,这正是纳粹德国入侵挪威的那一年。山冈下隧道工事纵横,被好奇心驱使,我和朋友们走了进去。里面漆黑一片,幸好我随身带有蜡烛,几人摸索而行,才探得出口。

在战争期间,瑞典共运送两百多万德军士兵和十万节车皮的物资到大西洋海岸前线。其中就有布置到这个挪威北方炮兵阵地的部队与武器装备。

但随着德国入侵苏联变得举步维艰,瑞典被迫为虎作伥的屈辱也即将结束。1943年2月,纳粹德国军队在打了半年多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4月,瑞典国民大会就提议停止德国借道去挪威的铁路运输。但瑞典政府还在犹豫,因为他们还不能确定战争的走向。直到德国在当年夏季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再度失利后,瑞典终于决定,不再替德国运输物资和士兵了。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两个比邻而居的国家——挪威和瑞典,在二战中有着不同的表现。面对德国的大举入侵,挪威人进行了光荣的抵抗。国家沦陷后,挪威王室与政府流亡海外,继续抗战直至祖国光复。而瑞典在二战中表现出了熟练的外交斡旋能力,尽管与纳粹德国有过不体面的合作,但也不失勇气与生存智慧。面对第三帝国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可怕的巨兽,小国瑞典竭尽所能去追求的,仅仅是免于自己的国家被战火蹂躏。尽管它勉力做到了,面对邻国挪威仍显得有失道义与尊严。但是,谁又能对瑞典人做出义正词严的指责呢?

以上所讲的历史谋略戏,只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所见。至于作为个体的瑞典人,如何投身到二战历史中,就言人人殊了。同住一栋公寓的瑞典大学生柯拉告诉我他的两位远房家族长辈在二战中的故事:其中一位参加了纳粹德国海军,在印度洋上伪装成商船的补给船上给德国潜艇偷偷送燃料补给,经历过九死一生;另一位在苏联加入了红军,二战末参加了远东对日作战,到中国的东北打过日本关东军,还当上了苏联将军。

据瑞典报纸揭露,至少有两百六十多个瑞典人参加过纳粹军队,包括加入凶悍善战、恶贯满盈的党卫军维京师,这也是瑞典在二战中的污点。但是,请你也不要忘记,当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命令彻底炸毁即将被解放的巴黎时,那位成功劝说德军总司令肖尔铁茨、拒绝希特勒这一冷血命令的人,是一位叫诺德林的瑞典外交官;在整个二战历史中,站立在人类良知与勇气巅峰的那个圣徒,就是拯救了成千上万匈牙利犹太人的瑞典人拉乌尔·瓦伦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