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吕留良:坚守中方显儒生本色(1)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本章字数:1935

我们应该庆幸,

在军事的抵抗失败之后,还有吕留良这样的文人,以学术思想为利器,

做最后的挣扎。

写过黄宗羲,接下来,不能不写吕留良。

吕留良与黄宗羲的关系,始于互相倾慕、惺惺相惜,而终于谩骂诋毁,睚眦必报。他们都是明遗民中的代表人物,并以遗民身份终世。黄宗羲年长吕留良十九岁,甲申国变之时,黄宗羲三十四岁,已然是复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吕留良只有十五岁,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年。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以身殉社稷,吕留良闻知,“号恸几绝”。不久,清兵南下,江南覆没,各地义师,发愤讨贼,他的侄子吕宣忠“往从之”,他则“盖亦与焉”。于是,“散万金之家以结客,往来铜炉石镜间,窜伏林莽,常数日不一食”,然而,事竟不就。兵败之后,宣忠被执,殉难虎林,作为叔叔的吕留良悲痛欲绝,以至于呕血“数升”。随后,四兄瞿良、三兄愿良又相继过世,留良几近绝望。

吕留良是遗腹子,父亲吕元学在他出生前四个月就已辞世,是三兄嫂愿良夫妇承担了抚养他的责任。他三岁时,三嫂亦亡;十三岁,生母也去世了。吕留良家在浙西崇德不算名门望族,他的父祖兄弟中,只有叔祖吕炯和生父吕元学是举人,没有出过进士,故社会政治地位不高。虽因经商和经营土地,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却挡不住官府的敲诈勒索。特别是在义军失败、返回家园之后,作为有过抗清经历而又有些家产的家族代表,吕留良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关系不错的朋友都说:“君不出,祸且及宗。”可见,那时他的压力是很大的,搞不好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安危。因此,到了清顺治十年,“不得已,易名光轮,出就试,为邑诸生”。

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意味着承认其统治的合法性,对明遗民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此,吕留良一直都很纠结,心情也很沉重。他在《友砚堂记》中写道,由于好友孙子度去年离世,他心情不佳,“益落魄不自振”。后在《与张考夫书》中,他又痛责自己“旋以失脚俗尘,无途请益”。不久,由黄宗羲的二弟黄晦木引荐,吕留良与黄宗羲在杭州孤山订交。那天,他们共同的朋友高旦中也在座。黄晦木与吕留良早在十八年前就有过一些来往,此度再次相遇,相互留下很好的印象,愿意成为朋友。于是,黄晦木先介绍他认识了高旦中,随后又把黄宗羲引荐给他。

其见面过程颇有值得玩味之处。根据吕留良《友砚堂记》记载:“其秋太冲先生亦以晦木言会予于孤山。晦木、旦中曰:‘何如?’太冲曰:‘斯可矣!’予谢不敢为友。固命之,因各以砚赠予,从予嗜也。”这种情形也许让吕留良感到有些尴尬,毕竟像是在经历审查一般。不过,黄宗羲随后的态度是友善的。他与晦木、旦中各以一砚赠吕留良,这些砚的原主人都是一时名士,转赠显示了很重的友情。吕留良也很在意这种友情,不仅“以‘友砚’名吾堂”,而且写了《友砚堂记》以为纪念。

吕留良很早就参与了编选时文的工作。所谓时文,就是科举时代应试必用的八股文。就像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买教辅和历届作文选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很少有不把这种时文选本作为必备参考书的。然而,在与黄宗羲订交的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他忽然辞去做了近二十年的时文“编辑”。他的儿子吕公忠在《家训》中写道:“辛丑岁,先君子始谢去社集及选事,携子侄门人读书城西家园之楳华阁中。”固然,我们不能肯定是与黄氏兄弟交往促成了吕留良在思想上的觉醒。实际上,他在应陆雯若之邀所作《庚子程墨序》中明确指出,他之所以谢去社集坊选,是因为二哥茂良责备他外务管得太多,反把自己的学业荒疏了,并把他禁足在梅花阁中,让他谢绝宾客,专教子侄等读书。

然而,五年之后,吕留良又做了一件让“一郡大骇”的事。康熙五年丙午,在生员考试前夕,他造访本县学官陈执斋先生于寓所,把他去年作的一首诗出示给陈先生,并“告以将弃诸生”,宣布放弃秀才身份,且嘱其为之善全。诗是这么写的:

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陈执斋听了他的这番话,又读了他的诗,开始有点发懵,没反应过来,“既而闻其衷曲本末,乃起揖曰:‘此真古人所难,但恨向日知君未识君耳。’于是诘旦传唱,先君不复入,遂以学法除名”。对他来说,这件事的意义就在于,终于把他与清朝的关系做了个了断。亲戚朋友听说他“被”革了秀才都为他感到可惜,担心他得罪了学官而惹出什么事端。然而,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怡然自快”,针对来自各方面的反应,他欣然表示:“丙午所为,亦一时偶然,无关轻重。相知者喜其有片长足录,未免称许过当。闻者因而疑之议之,亦其情也。”他在另一首诗中更进一步表达了丢掉心头重负之后的畅快:

僮无人色婢仓皇,底事悬愁到孟光。甑要不全行莫顾,箦如当易死何妨。十年多为汝曹误,今日方容老子狂。便荷长镵出东郭,豆花新紫菜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