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戊戌风云中的徐世昌(1)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本章字数:1834

袁世凯告密绝非戊戌政变的唯一原因,它有一个酝酿发酵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中帝后两党的权力之争起主导作用,慈禧固然并无仇视新法之意,

但她或许在意由谁来确立新法,

以及谁来任命推行新法的人。

历史翻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这一页,徐世昌协助袁世凯小站练兵已是第三个年头。徐是袁的老朋友,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微服潜逃回国,李鸿章令其与他人同办转运。这个微末之职与他所期待的“从此可跻高位”相差甚远,但他是个玲珑剔透之人,京城的环境恰好给了他广结官员的机会,也成全了他对异路功名的热望。他在写给其兄世敦、世廉的信中提到:“正在侘傺无聊之候,忽遇契友阮君斗瞻,愿作曹邱生,劝弟投其居停李总管门下。得其承介,晋谒直督荣中堂。”这里的李总管,即大太监李莲英,而荣中堂即荣禄,此时他是直隶总督。这一次袁世凯心遂所愿。由于朝廷不满于绿营的涣散,急欲编练新军,荣禄正为此物色人才。袁世凯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他在晋谒荣禄时详细回答了有关外国兵制的提问,荣中堂甚为满意,很快将他介绍给李鸿章。李鸿章是了解袁世凯的,他说:“袁某对于军事上之新学识,深有心得,畀以练兵之责,必能胜任也。遂合词奏保,即蒙召见,奏对称旨,奉谕派为北洋练兵大臣。”

这是袁世凯自己的说法。然而,袁世凯督练新军究系何人所荐,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还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他说:“甲午中日之役失败后,军务处王大臣鉴淮军不足恃,改练新军。项城袁君世凯,以温处道充新建陆军督办。该君屯兵天津小站,于乙未冬成立。当奏派时,常熟不甚谓然,高阳主之。”陈夔龙,字筱石,号庸庵,别署庸庵居士,光绪十二年丙戌进士,当时在京城译署为官。他这里提到的常熟,即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高阳即清流领袖李鸿藻。他们同为军机大臣,提携一个军务处的下级官员,自然不在话下。据说,袁世凯结识李鸿藻,是徐世昌介绍的,袁还乘机向李递了门生帖子,算是拜门。他“以曾在朝鲜为其国王练军,自诩知兵,乃奔走于督办军务处王大臣之门,而以训练洋队之说进,李鸿藻、荣禄均为所动,而李尤激赏,谓世凯‘家世将才,娴熟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乃嘱袁草拟练兵要则及营制规章,凡数千言,大旨则步兵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乙未十月,督办军务处商定,调胡燏棻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兴造津芦铁路,并请变通军制,在天津新建陆军,派袁世凯督练”。

徐世昌与清流素有往来。他与陈夔龙均为同年同榜知名者,区别仅在于陈夔龙改部曹,他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光绪十五年己丑,散馆,又授编修。按照清朝规制,散馆相当于一次后备干部考核,“前科庶吉士于下科殿试前,再经廷试一次,课以一赋一诗,仍以殿试卷书之,亦分一、二、三等。一等与二等前列,可留馆授编修、检讨,余以主事分部,仍候补或知县即选”。看来,徐世昌这次考得不错,取得了编修的资格,如果再有一次翰林大考,加以很好地发挥,或可超升,进而成为侍讲,或外放学政,也未可知。然而,“翰林大考无定期,或三、五年,或十余年一次”。光绪二十年甲午大考,徐世昌恰逢其时,可惜的是,他“未列上考,不得记名,遂思以知府截取,分发河南,未及行,适袁世凯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月奉诏治军小站,号新建陆军,奏调世昌会办参谋营务处,此为徐氏与北洋军系发生关系之始,而一生功名事业,亦即从兹发轫”。

袁世凯既已走马上任,便向徐世昌发出了邀请,他的《与徐菊人书》写得非常诚恳:“老哥困居翰院,将届十年,虽则得过试差,门墙桃李,遍植九州,而欲望循序升职,限于前辈之当先,缺少人多,擢升之期遥遥无望,不如改弦更张,屈就武职,别图异路功名较为迅速也。弟之练兵处,月饷约十万左右,需人佐理,拟奏调老哥为练兵处提调,兼任饷糈事宜。虽属大材小用,而建功列保,却较在翰院中容易十倍也。”这是袁世凯的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想当年,他刚来京城,叔父袁保恒力劝他以科举求功名,但他自认为“天分不足,素性顽钝,不好读书”,如果“以文章猎取功名,只恐画饼难以充饥耳”。他更感兴趣的是“异路功名,苟遇机会,一二年竟可飞黄腾达,因此热中不减”。于是,他“舍恒叔而托菊人纳捐,并承菊人推解,托张公佩纶转荐于直督李爵帅幕下”。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袁世凯经他推荐很快赴津参谒李鸿章,并被委任为机要科二等文牍员。但他既“以一领青衿入仕途,必为人所轻视”,不得已借口母亲病危,离开了督署。但他不久又经叔父介绍,拜在淮军将领吴长庆的门下。光绪八年壬午,朝鲜内乱,吴长庆作为钦差大臣率兵前往平乱,并保举袁世凯为营务处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