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清廷末日中的徐世昌(1)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本章字数:1981

简略是徐世昌日记的突出特点。

他记日记简到极致,

常常只有两三个字,

无非是入直、会客、拜访、宴饮、读书、公务等项目,简约之外是省略,

很多很重要的事只字不提,略而不记,

仿佛不曾发生一样。

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清王朝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梁启超就曾预言,如果清政府再不改弦更张,将来世界字典上绝不会出现“宣统五年”这样的名词。但清政府似乎并不在意。初尝权力禁果的少年权贵,想的仍是如何把更多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的晚清政局,自光绪、慈禧先后离世,载沣以帝父之名摄政,操持国柄,逐渐养成亲贵争权之势。其间各派又分列门户,相互倾轧,争斗不已。第一个想抓权的就是摄政王载沣。他从德国皇室那里学到一条,一定要把军队抓在皇室手里。他的做法是派兄弟载洵担任筹办海军大臣,另一个兄弟载涛为训练禁卫军大臣,负责组建皇家军队,并兼管军咨处,他本人则代替皇帝做了大元帅。他们首先瞩目的,是袁世凯等汉人的军权。袁世凯被开缺后,又借立宪、维新之名,变更各省督练公所章程,设军事参议官,并由军咨处荐任,镇、协、统皆得专折谢恩,自是渐夺督抚军权,入于军咨处之手。另一个出来争权的载字辈,是隆裕太后的妹夫,镇国公载泽,他的方法是从财政入手。作为度支部大臣,其势冠于亲贵,即使载沣,有时也要让他三分。所以有人戏言,外国司法独立,中国则财政独立。载泽的目标是奕劻。奕劻在慈禧死前是领衔军机大臣,慈禧死后,清廷改革内阁官制,他又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这是载泽最不能接受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载泽的时候说:“醇王府的人经常可以听见他和摄政王嚷:‘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载泽固不肯接受袁世凯,慈禧、光绪离世后,他是主张杀袁世凯的。由于张之洞极力反对,袁世凯得以回家去养“足疾”,躲过一劫。

徐世昌属于袁党,这是没有疑问的。宣统元年四月,他从东北回到北京,以东三省总督改任邮传部尚书。他走动比较勤的亲贵中,有载洵、载涛、奕劻、那桐,这些人都把他视为奇才,称赞他的贤能。载泽对他虽无好感,但碍于洵、涛、劻、桐的势力,并不能有所作为。宣统二年正月十三日,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戴鸿慈病逝出缺,清政府即于十八日下诏,以徐世昌为协办大学士。到了这一年的七月十三日,大学士世续被开去军机大臣,专办内阁事务,而以徐世昌为军机大臣。又过了月余,即八月二十五日,更擢为体仁阁大学士。《徐世昌评传》的作者沈云龙说:“是亲贵固在刻意笼络世昌,世昌亦未尝不随时运用亲贵,其工于肆应,巧于迎合,貌为唯诺,心有城府,玩诸少年贵胄于掌上而不觉,故虽属袁党,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官僚政治中之别具典型者。矧大学士有相之位,军机大臣有相之权,是世昌各实均为宰辅矣。然终以与洵、涛、劻、桐为亲,引起载泽之嫉视,且以邮传部之故,党争亦日烈。”后邮传部人事变动,先以唐绍仪接替徐世昌,目的就是要保持这一派的利益,同时,为了敷衍载泽,载沣复召盛宣怀入京。但载泽采取不合作主义,凡邮传部有事需要与度支部协商的,都暗地里加以阻挠。无奈之下,唐绍仪于这一年岁末称病解职,清政府宣布盛宣怀继任邮传部尚书。此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在民众中激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清王朝垮台。

而这一切,起初不过基于派系争夺路权之私见。

徐世昌是个恭谨守礼、勤勉老成之人,读他的日记,很能体会到这一点。宣统三年正月元旦,他在日记中写道:“未明起,大雪。敬神。入直,到甚早,秉烛独坐军机处,作诗一首。辰正后随庆邸同僚四人在西右门内见摄政王,巳初召见。巳初一刻散,同琴轩到摄政王府暨庆邸各处拜年。”看来,军机大臣并不是个省心省事的差事,过年仍不得闲,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宫里“入直”。元旦这一天,雪下得很大,同为袁党重要成员的汪荣宝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下雪的情景,他的记述比徐世昌多了些细节,他绘声绘色地写道:“大雪弥漫,平地积尺许。”徐世昌在这种天气中又要“入直”,又要各处拜年,但他写得很简略,关于雪,他只写了“大雪”两个字。

简略是徐世昌日记的突出特点。他记日记简到极致,常常只有两三个字,无非是入直、会客、拜访、宴饮、读书、公务等项目,简约之外是省略,很多很重要的事却只字不提,略而不记,仿佛不曾发生一样。比如资政院与军机处的矛盾,发展到宣统三年已不可调和,不过,日记中却看不到只言片语或蛛丝马迹;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起义,震动天下,清廷亦知非改弦易辙不足以缓和民怨,但徐的日记中依然只字未记。四月初十,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实行责任内阁制,并将旧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一律裁撤,授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而以梁敦彦为外务大臣、善耆为民政大臣、载泽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荫昌为陆军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绍昌为司法大臣、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寿耆为理藩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