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后记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本章字数:1113

收集在这里的十几篇文章,都是我近两年写给腾讯网《大家》栏目的。最初,我并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只是想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出来。像陈洪绶、马致远、俞理初这些人物,已经在我心里存了很多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表达。所以,很感谢腾讯网《大家》栏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一点儿愿望。

可人是不大容易满足的。在写来写去的过程中,我就写出了一点想法。我写的这些人物都是文人、士子,他们都生活在历史列车急速转弯的时代。时代风云的剧变,常常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而文人、士子是尤为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反应自然也就比常人更加丰富和复杂。恰恰是这些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很着迷,很想一窥究竟。

我选择的人物主要生活在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清末民初,这两个时期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遭遇了“以夷归夏”还是“以夏变夷”的文化危机。两个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满清贵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前者部分化解了这种危机;而后者,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现代国家的崛起,老大中国遭遇的“夷”,已非昔日所谓的“蛮夷”,此“夷”不仅不打算“归夏”,而且要变“夏”,你不变,就用坚船利炮逼着你变。于是,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文人、士子表现各异,其中有不得不变者、有主动求变者,也有顽固不化者或中体西用者,这些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实际上,对传统的文人、士子来说,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朝廷的安危。想想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是怎么说的,他说:“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很显然,名教、道统的安危才是他们关心的性命攸关的大事。在这些文人、士子中,也有先知先觉者,后来超越了“夷夏之辩”的困扰,能从人类文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出发,考虑中国的前途与未来。总之,处在这样的时代,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回应。诚然,每个人的学养不同,品性不同,眼界不同,处境不同,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表达的都是真实态度。作为历史叙事,我想我只能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事实和真相,不预设立场,不搞先验的标准,不丑化也不美化,不从臆测的前提出发,只从史料基础出发,构建出可信的历史现场。

自然,这只是我的一点野心,能不能实现,还要由读者去检验。我们现在仍然处在一个剧烈变化中的时代,也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因而,听一听历史上这些先贤的声音,了解他们有些怎样的想法和做法,也许是有益的。我的这几篇文章,如果能有这样的一点效果,也就感到很欣慰了。最后,感谢余世存先生慷慨赠序,同时也要感谢天喜文化的几位编辑,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这本小书。

上述固然简陋,聊以存照而已。

解玺璋

己亥腊月于望京先忧后乐斋

上一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