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宋诗(一)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本章字数:3311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以其文化的繁荣昌盛而著称于世,所谓的“盛唐隆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唐宋时期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的时期,如果说唐朝是一个时代的结束的话,那么宋代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端,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宋代文化既继承了前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又开启了后代文化的新的篇章,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诚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诗歌出于唐诗之后,完美的唐诗既是宋诗的典范,又给宋诗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宋诗一方面借鉴模仿唐诗,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创新求变。清代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他揭示了宋诗与唐诗间的传承关系。大体说来,宋诗虽然不及唐诗盛大,但也能别开生面,另启门户,成就一代文学之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宋初诗坛影响巨大的基本有三个派别,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白体”是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种诗风,风格亲切平易,句意平庸,语言近乎口语,只学到了白居易的皮毛,没有达到白诗的深度。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五代入宋的一些官员,如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成就较大的是王禹偁。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王禹偁自幼喜爱白居易的诗,仕途上遭受挫折之后又转而借鉴杜甫诗的艺术境界,学习杜甫面对现实、探求哲理的意境,从而避免了对白居易诗的表面模仿,超越了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创作出《对雪》《感流亡》等佳作,开启了宋诗的先兆。王禹偁的诗简雅古淡,平易流畅,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晚唐体”指的是模仿中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诗风,这种诗风注意诗句的锤炼,语言也较简雅。晚唐体诗人多为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没有经历晚唐诗人那种衰亡的时代危机,没有时代兴亡感,因此多在一些小意境的画面中展现点滴的感情,苦心雕琢,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诗境狭窄。其代表人物有潘阆、魏野、林逋及被称为“九僧”的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其中以林逋最为著名。林逋,字君复,钱塘人。林逋早年浪迹于江淮之间,后隐逸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不娶,只以梅花、仙鹤为伴,有“梅妻鹤子”之誉。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如《秋日西湖闲泛》:“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这首诗无论在意境还是遣词造句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宋初诗坛,“西昆体”的名气最大,其诗人多是当时的名公大臣。真宗景德二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奉命编修《册府元龟》,这期间众人相互酬唱,后来杨亿把相和的十七人的诗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得名。西昆体基本上也是学晚唐诗,推崇李商隐,字句华丽,讲求典故,对仗工整,但内容过于狭隘,多涉及宫廷、恋情、咏物等主题。西昆体诗人多是当时名士,社会地位高,因此西昆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潮流。但西昆诗人只立足于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徒得其华丽外表而缺少内在气韵,加之诗歌题材范围狭窄,时代气息淡薄,虽然风行一时,终不免在欧阳修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中遭到贬斥。

宋诗真正奠定自己的方向,确立自己的风格,是在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及与他相前后的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登上文坛之后。在诗的风格上,欧、梅、苏三人变西昆体的雕琢典丽为贴近生活的自然平淡。但他们所追求的平淡,不是宋初“白体”的平淡浅显,而是“自绚丽中来,落其华芬”的平淡,是平淡之中寓深刻,此后整个宋代诗人所追求的基本都是这样的美学境界。在题材取向上,他们更加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如欧阳修的《食糟民》《边户》,梅尧臣的《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的《庆州败》等,揭露时弊,现实感非常强烈。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把散文的创作方法融入诗中,如欧诗《再和明妃曲》、梅诗《颍水费公渡观饮牛人》、苏诗《和菱溪石歌》,都是走的议论化、散文化的路子。

欧、梅、苏三人虽然在改革诗风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具体的诗风却各不相同。三人当中,梅尧臣诗歌创作较早,他的诗闲肆平淡、意新语工,较好的作品有上面提到的《田家语》《汝坟贫女》和一些写景诗如《东溪》等。

苏诗的特点是语言畅达、豪迈奔放,然而不免有粗糙生硬之处。其内容上较为突出的,是爱国杀敌的英雄主题,代表作是《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欧阳修的诗清丽灵动,《戏答元珍》是其中的代表作。欧阳修还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本诗话体文学批评专著——《六一诗话》。他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以诗的形式对苏、梅二人的诗做出评价,开后代以诗论诗的风气。

欧、梅、苏之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把宋诗推上了全盛的发展时期。三人的创作都自成一体,当时称为“王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

王安石作为11世纪的政治改革家,他的诗带有更多的现实色彩,议论尖锐,锋芒直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希望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河北民》《兼并》《白沟行》等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风格。其《河北民》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该诗描写了宋王朝为向辽输纳银绢而对人民敲骨吸髓,导致百姓辗转流徙的景象。

王安石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对古典古事提出新的看法,他的代表作《明妃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中王安石一反此前传统的见解,把昭君的悲剧归咎于君王的昏庸,语言犀利,不留余地,有很强的震撼力。

王诗讲究句子的组织和词语的运用,是以工取胜,以才学取胜,以议论取胜。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经常被人称引。其中“绿”字的使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又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出自《汉书》,用典而使人浑然不觉。这首诗对仗工整,写景层次井然,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极富灵性的淡墨山水图。

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后,心情日趋平静,诗风也随之含蓄深沉,他创作了大量写景抒情小诗。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既有唐人之风,深含禅意,又有自己瘦硬精严的特色,被称为“半山体”。王安石晚年的诗歌,精警新颖,雅丽精绝,深为后人所重。

宋代诗歌全盛时期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他的诗歌代表了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苏诗数量众多,今存两千七百余首,内容广博深厚,宛然一部北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且苏诗风格多变,博大精深,技巧娴熟,开拓了宋诗的新意境,赋予宋诗以新的生命活力。

苏轼一生仕宦生涯十分坎坷,儒家积极用世和佛老消极避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并存于他的人生观中。他的作品中数量最多而且成就最大的是抒发个人情感、歌咏自然景观的篇作。如《百步洪》先以生动新奇的比喻描述舟的惊险:“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接下来融合佛老思想,从“险中得乐”转向议论人生哲理。其中“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借景发挥议论,参透了禅宗的机趣。又如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人慨感人生如雪泥鸿爪,时事如白云苍狗,茫茫前途,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