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一 贫寒天子与明朝“国运”(一)

书名:十字路口的明朝本章字数:2366

莫欺少年穷

公元1328年,是中国的龙年。龙在中国是祥瑞的象征,但这一年的历史充满了动荡,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蒙古帝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宛如一阵历史的狂风,席卷了大半个亚欧大陆。但取得胜利之后,蒙古帝国下属的各个汗国,由于汗位争夺,经常处于动荡之中。1328年,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元朝,这一年先后有三位皇帝在位,出现了四个年号。

正是在这个动荡之年,朱元璋出生于淮河南岸的钟离东乡,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凤阳乍一看来十分普通,平坦的地形,一般的作物,和其他地方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站在老城斑驳的城墙之上,向下俯视,便可望见平坦大地上蜿蜒而壮阔的淮河。淮河没有黄河的历史地位,没有长江的经济富庶,却是位于中国腹心的一条大动脉。淮河在滋润着两岸土地的同时,不断地由于黄河改道造成的“夺淮入海”而暴发长期连绵的水灾,给沿岸的民众带来长久的痛苦。不仅如此,在古代,中国北部的政权虽然拥有更强的军事力量,但面对宽阔的淮河,由于水军力量不足,时常裹足不前,停留于此,形成南北对峙的历史局面。由于长期充作南北对立的界线,淮河地区成为中国的“腹地边疆”。不断的兵燹,使这片土地长期处于苦难之中,形成了尚武、剽悍的民风。

而凤阳,便是淮河地区的一个典型。“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这不过是为接下来的控诉而做的铺垫。其实凤阳一直都不是个好地方,不仅淮河经常泛滥,淹没这个地区;而且南北政权之间,尤其是南宋以来的长期战乱,也不断冲击这个地区。幼小的朱元璋,便身处这种环境之中。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磨炼人。朱元璋从小便不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磨难,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坚忍。所谓字如其人,朱元璋留下的《大军帖》《总兵帖》等书法作品,下笔刚决,厚实深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曾这样评价朱元璋的书法:“明太祖书雄强无敌。”这未尝不是朱元璋性格的一种反映。朱元璋的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民,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从军以后儒士给取的,他原来的名字只是按照当时的风俗,将出生时父母年龄相加,叫“重八”。这种取名方法十分普遍,元末另一位枭雄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他的弟弟张士德原名叫“张九六”。

疆域空前辽阔的蒙古帝国,虽然在频繁的皇室内乱中,统治秩序动荡不安,但其在14世纪的突然崩溃,与自然灾害的冲击有直接关系。14世纪中期,一场波及亚欧大陆的大旱灾,导致大量人口、牲畜死亡,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慢慢腐烂,进而导致了瘟疫的大规模流行。作为草民,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由于灾荒而吃不上饭,加之感染瘟疫,很快便去世了。穷苦的朱氏兄弟,在乡亲汪文、刘英的帮助下,将父母、哥哥草草安葬后,便为了生存,各谋出路去了。

朱元璋的选择是到皇觉寺出家。如今人们一看到某人出家,会认为这个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出家是个信仰问题。其实在古代社会,出家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生存问题。中国古代虽然有救济穷人的制度,政府设有悲田院、养病院、养济院、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等机构,收容孤苦无依的百姓,尤其是老人,民间的富人或者宗族,也会在发生灾荒时施舍米粥;但这些救济规模、力度与数量庞大的穷苦人口相比,还是显得不够。而大量寺院、道观,在灾荒年份,通过施舍穷人招徕信徒,从而扩大自身势力,可以起到很大的弥补作用。信不信教另说,先把肚子填饱,当时皈依佛道的人,很多都是抱着这个想法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所以,很多史料和研究说朱元璋信仰佛教,其实未必,他对各种思想体系都有兴趣,而且钻研很深,是个为了稳固政权,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的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凤阳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留存下来的古迹很多,不仅有庞大方正的中都城、庄严肃穆的明皇陵,而且即使屡遭拆毁,城内也还有不时可见的文物,甚至一座清真寺的建筑用砖,都是洪武时期各地烧制的文字砖。而作为朱元璋人生避难所的皇觉寺,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荒废,目前仅存一座枯井,隐藏在连片荒草之中。皇觉寺的寥落与衰败,可能缘于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将皇觉寺迁至城内并改名龙兴寺,原址逐渐废而不用。

随着灾荒范围越来越大,投靠皇觉寺的人也越来越多,寺里养不活这么多的人,于是后来投奔的僧人,只得外出“游方”。“游方”即“游于方内”,本来是僧人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进入红尘之中,磨炼心性,从而得道成佛。游方的僧人们,由于没有盘缠,一路上靠化缘为生,就像《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一样。所以,游方实际上就跟要饭差不多,而朱元璋很不幸地也在被遣散游方的范围内。

投奔红军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连游方也不可得了。在灾荒的冲击下,许多地区发生了叛乱,叛乱者头裹红巾,因此被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当时还有一支队伍,着绿衫,被称为“青军”。红军借助人们渴望得救的心理,宣扬白莲教教义,对人称“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前来拯救黎民大众,在大江南北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在具有一定规模后,红军开始举起“华夷之辨”的大旗,标榜恢复宋朝统治,指责元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把财富都运到蒙古草原上去,才导致了汉地的灾荒。在朱元璋的家乡,也有一支红军,驻扎在濠州,以郭子兴为首。红军当时纪律非常差,烧杀劫掠,与匪徒无异,搞得人心惶惶。朱元璋托庇于皇觉寺的那一丝安宁,也被兵乱无情地打破。这时,朱元璋幼时同村的一个小伙伴,名叫汤和,已经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他写信给朱元璋,动员朱元璋也加入红军。朱元璋刚开始有些犹豫,没有立即答应,不过看见兵乱越来越厉害,将要蔓延到钟离,于是卜了一卦,卦象显示从军吉利。于是朱元璋做出决定,赶往濠州,去投奔汤和。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是受了朱元璋的影响,明代皇帝多数都懂得占卜和星相。

朱元璋少年时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其内心深处一直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种性格缺陷长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他的从军道路和开国施政的思路。